余胜泉: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方向、新挑战(2)

余胜泉: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方向、新挑战(2)

新中考带来的新挑战

最新的中考改革方案给学校、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带来了很多挑战。

过去,所有学生考试科目相同,但现在类型多样,因此,学校要面临全面发展的挑战,尤其要提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同时,不再只重视语数外这些主科教师,而是让所有学科老师都“发光”。此外,学校要实现从模板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的转变,研究、发现每名学生的特质,引导其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这意味着,今后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可能要比学生父母更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个性特点。

学校要坚持宽和活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不是死记硬背、一味做偏题难题。同时,也要注重情商、智商和情怀的培养,要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会知识情景化、社会化的运用。

再者,学校还要依据教育大数据驱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评价对象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评价方式从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评价依据从依靠老师的主观经验判断变成基于客观数据,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精准的判断。

对学生而言,选择的机会增加了,却不知道如何选择,还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因此,学生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要提升上去。另外,学生要关注个性,发现兴趣,适应扬长的教育。同时,不要只是做偏题、怪题,要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迁移能力、身心健康、阅读素养、艺术素养、创新素养等。学生还要从关注难题转向形成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成因,学科本质的教学,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注重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获取知识的方式。

对老师而言,要设计个性化作业和开放性试题;要善于发现班里真正喜欢和擅长某学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保护、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成绩分析、发现孩子的学科潜质。同时,老师要看到学生的强项,培养其优势。

而家长则需要关注、保护孩子的个性爱好,这甚至要追溯到小学一年级,不要将家长对生活的期望或目标强加到孩子头上。另外,配合学校的方式方法也要发生变化,如不再只是买教辅、报补习班,而是要协助学校发现和保护学生个性、爱好、特长,想办法支持孩子这些方面发展的需求。另外,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比学科考试的成绩更重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文章根据其在“大数据助力中考改革”媒体沟通会上的发言整理,有适当删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