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历时最长的一次太空之旅。
17日凌晨4时许,航天员出征。7时30分,神舟十一号发射。
航天员提前2小时10分钟进舱,可不是坐等发射,而是先进行一系列检查,例如对飞船内部飞行状态进行确认;进行器皿检查;进行飞船返回舱、轨道舱分舱舱门密封性检查,确保是否密封;进行天地话音通信等检查,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生理状况进行监测,并向总指挥报告状况。
航天员进舱时,手里都提着一个小箱子,里面藏有一个风机,帮助密封性非常好的舱内航天服进行通风循环,因为航天员进舱后,服装通风系统改由舱内支持。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与家人天地“团圆”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主任吴大蔚透露,航天员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长期训练,因此他们整体的心理状态都是非常完美的。尽管如此,面对长期飞行任务,地面工作人员仍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例如,针对这次任务在太空驻留时间长的特点。航天员系统在航天员的心理支持方面专门增加了一项类似于虚拟现实的心理舒缓设备。航天员戴上这个设备,就跟在地面看3D电影一样,可身临其境般看到家人的生活画面。
此次任务中,地面支持人员还会给航天员上传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让他们放松身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执行任务。
航天食谱百余种
太空中的一日三餐,也能有滋有味。
“鉴于这次飞行任务的延长,我们对于航天员整个的进食、营养都做了深层的设计,在饮食方面会让他们尽可能吃到口感好且能满足失重状态下营养需求的食品。”吴大蔚称,这次任务中,专门针对两位航天员个人的口味,配备了100多种航天食品。为了保质保量,上天之前,这些食品也经过了大量的实验。
生活保障方面的工作包含大小便的收集处理、废弃物处理和个人的清洁卫生、睡眠、休闲娱乐、隐私保护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吴大蔚举例说,地面上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很简单,装起来扔垃圾桶就行了,但在天上是不一样的,这些废弃物会腐败、产生气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会给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困扰,而且微生物会直接危害到仪器设备和人的健康。因此,看似很小的小事,在航天飞行中往往需要很强大的科研技术支撑。
6天工作制
每天,航天员作息跟地面基本一致。例如航天员中午要进行短时间午休,每晚要跟地面人员做充分的沟通,交流工作完成情况、工作计划,接收地面发上去的邮件等。航天员还有业余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拍摄“太空日记”等等,晚上10时30分左右,航天员就可以休息了。
太空“上班”为六天工作制。此次飞行采取的是“6+1”制度,即航天员在天上每周要工作6天,休息1天。在休息日,航天员需要对飞行器进行日常检查,还可以体检、锻炼。
每天工作“按图索骥”
航天员每天的工作都已在飞行手册中详细规定,“按图索骥”即可。
吴大蔚介绍,航天员的工作项目非常多,在确定工作项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工作步骤,既要完成任务,也要保证健康,工作负荷既不能让他们每天太紧张、累得完不成工作;也不能每天太空闲,因为飞行资源非常宝贵,要充分利用在轨飞行的所有时间。
每位航天员都要凭航天员飞行手册在轨执行任务。手册中包括了航天员在天上每日的工作计划,所有的操作项目、操作说明,具体到每一个步骤怎么做,每一个舱段、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实验等。甚至细致到航天员有可能操作的每一件物品,具体放在哪,怎么放,如何设置和管理都要明确。“航天员要用到的东西,绝对不能出现突然找不见的情况。”
遇难题可求助地面
33天的漫长飞行,航天员并不孤单,因为地面上有很多人与他们一起“飞”。
发射结束后,航天员系统工作人员要迅速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开展地面支持工作,确保航天员每一天都能听到地面支持的声音。航天员在轨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无论大小,都可以随时求助地面支持人员予以解决。
航天员系统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于医学的评价和工效学的评价。其中医学评价指整个飞行器舱内所有人生存的环境,在天上能否保证人的健康,要每天每分钟进行动态的监测。工效学评价就是指人与环境的交互,要保证航天员想拿什么东西随时能拿得到,操作的过程必须合理而不繁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