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良:党性修养与心学关系刍论

胡海良:党性修养与心学关系刍论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高标准在前,以德为先,既发挥道德感召力,又强化纪律约束力。广大党员干部心存敬畏和戒惧,就能守纪律、讲规矩,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和合”文化,这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心学和党性教育都强调信仰,都含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相互统一,都有一个修炼和修养的过程。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源于孟子强调尽心知性、悟得良知良能以达“天”的思想,王阳明摒弃朱熹“向外觅理”,转向陆九渊的“向内觅理”,悟出“良知”之本。陆王心学讲究内圣外王、修己治人、知行合一,这与党性修养强调慎独慎微、自律与他律、提高道德修养以达到改造主观世界是一致的。心学讲究万法唯心、诸法实相,讲究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第一位的正见,换言之就是要有正确坚定的信仰。而党性,核心的就是信仰,是修养又是锻炼。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党性锤炼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便是一句空话。

心学是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方法论。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儒释道三家最初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宇宙万物、对人生真谛所作出的探求。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国。因为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历史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教派之理法,其实都是主体客体、主观客观之间,以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方式反映一些规律。这首先就是认识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来看,任何事物,不管是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的事物都经历着量变和质变。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佛学上讲是从迷到悟、从小悟到大彻大悟的过程。孙中山讲是由一个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的过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最初是零散的、片面的、不完整不系统的,是感官的、感觉的、主观的东西。能否符合客观实际,唯有靠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循环往复,才能从感性认识进步到理性认识,从主观真理进步到相对客观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讲的认识论。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这样一个反复来回、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还讲,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辩证地讲,我们的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我们不但要认识世界,我们还要改造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论。

心学和党性修养都是学思践悟的统一,是主观客观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如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一样,实践也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永远在路上的事情。我们过去常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在流行说,思路决定出路。心学强调天人合一、诸法实相,党性教育强调三严三实、正心修身,这里面都包含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念。心学讲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合,讲究向内求和向外求的有机统一,探求空与有、心与物、心与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党性修养同样如此,既要有思想觉悟更要有实践锻炼,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并且还要“行胜于言”。党性修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讲究落细落小,抓常抓长。党性修养是涓涓细流,是永无止境,久久为功。实践出真知。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