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铭闻:将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 ——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

光铭闻:将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 ——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

它用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最有张力的历史语言告诉后人,为什么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这个主义而不是别的理论

二万五千里远征,用每个标准丈量都是奇迹。

日均行军七十余华里、近乎每天一次遭遇战,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变被动的军事战略转移为主动的政治战略转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形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这是政治史上的奇迹。而在步步是险境、处处关生死的极端境遇中,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一步、完成了一次涉及大半个中国的真理传播,则是文化史和传播史上的奇迹。

这是一次大规模、高频次、跨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尝试。

从赣南到陕北、从岷山到秦岭、从湘江到赤水,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十四个省份,经过了苗、瑶、侗、布依、壮、水、傣、彝、纳西、白、藏、回、羌等十数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综合运用当地方言、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结合当地不同的社会革命诉求,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送到了“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斯诺语)。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理论硕果的关键环节。

贵州北部小城遵义的一场会议,让长征和整个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也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从近处梳理,红军随后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从历史远观,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最终开辟了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自己的道路”。

关山历历,马蹄依稀。八十年后,站在民族复兴之路与世界发展大势的交汇点上,我们仍在思索:这场危途中的理论播种到底回答了什么?

它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规律,它展现出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后的巨大力量,它提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的重大启示。它所体现的规律和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阐扬,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中再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更重要的是,它用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最有张力的历史语言告诉后人,为什么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这个主义而不是别的理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模式,为什么要始终怀着“行前人所未行”的战略魄力与文化定力。“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这番话,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长征的时代回响。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