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铭闻:将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 ——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4)

光铭闻:将精神的种子埋入时间 ——写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4)

没有文化的军队会打败仗,没有文化视野的长征史不是完整的长征史

1935年年底,中央红军离开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继续西行。依依惜别时,红军送给侗族同胞马匹和枪支作为礼物,他们都不要,只留下了红军的一部留声机。

长征经历了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区,即便民俗不同、宗教各异,但文化工作却总能使情感流动、让精神相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没有文化的军队会打败仗,没有文化视野的长征史不是完整的长征史。

长征前,文化工作是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

在行前动员中,红军宣传队员广泛运用写传单、发布告、做宣讲、办壁报、编歌谣、出画报、演舞台剧等形式鼓舞发动群众。一条条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把革命的思想传播到了百姓中间,在军民之间形成了坚固的情感纽带。而像《打倒军阀王家烈》《夫妻参军》《一双草鞋》等舞台剧,则大大地鼓舞了群众参军的热情,一场演出后上百人报名参军的情况屡见不鲜。

远征中,文化工作是提振士气的号角,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红星报》是世界上罕见的在危途中出版的报纸,一直陪伴中央红军长征的始终,不断向广大指战员宣传中央的战略方针、战术方法以及作战意图。而歌谣、口号、标语则以更密集也是更灵活的方式发挥着文艺宣传功能。老红军徐光友曾回忆说:遇到骑兵时,我们就编首《打骑兵歌》,开展瓦解白军工作时,就唱《瓦解敌军歌》,“我们唱起这支歌,头一遍敌人还打枪,我们唱第二遍时,敌人枪声渐渐稀落了,等我们再唱第三遍第四遍时,敌人一枪也不发了。”

世界上最艰苦的征途,却产生了最高效的文化工作、达成了最直指人心的文艺效果、无形中孕育了一个党和一支军队的文化方针,这本身就是长征奇迹中的一部分。著名作家丁玲在《红军长征记》前言中禁不住感慨:“红军是一支能文能武的军队。”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长征,同样是文化意义上的长征,它是我军强军文化的一次“加钢淬火”,是对党的思想文化战线的一次磨砺升华,是人民政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过硬作风的集中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彰显出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长久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八十年,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长征。长征精神,一直在动态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历史进程;长征文化,持续不断地塑造着现代中国的思想史与文化史。这个在任何角度都能写入二十世纪人类史的大事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成一脉,最终成为响彻历史的宣言,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播种,并由此——

在复兴之路上,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着前行的姿态。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