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外国学者眼中的长征(2)

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外国学者眼中的长征(2)

启示,不局限于中国

拉纳·米特

长征,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事件。数万名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在险恶的环境里走过万水千山,来到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这段艰难的行程成为一个传奇,“长征”所蕴含的理念在许多人心中依然鲜活。

长征与现今有什么关联?可能它启示我们的第一点便是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上世纪30年代初期,红军处在包围追击之中,被迫离开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城市。在江西的革命根据地,内部也存在严重分歧,从莫斯科回来的领导人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一直留守中国的成员意见不同。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使共产党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内部的派系分歧也使得根据地中央红军力量薄弱,有失去群众支持的危险。在这一情况下,中央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长征开始了。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取得了成功。尽管长征刚开始时,很少人预测到这段行程将一路行进至陕北,但当行程逐渐展开之后,中共领导人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革命的本质。我们应该赞许这些领导者们,因为他们的艰难决定最终使共产党得以在危机下存续。

长征的胜利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外部历史环境。即使是在陕西,中共中央也不是安全的,蒋介石政府随时可能发动进一步的“围剿”行动,再一次破坏根据地。但在1936年,日本的侵略威胁逐渐加大。在事关民族存亡的共同威胁下,国民党与中共组成第二次联合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在这一时期,共产党可以在陕甘宁地区组建新的政府形态,扩大影响力。经历长征洗礼的红军存活下来,得以再次战斗。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中央已经获得了上百万军民的支持。

长征也向我们展示了领袖魅力的重要性。长征刚开始时,环境非常艰难。包括张闻天、博古、李德等在内的领导人难以确定哪条路线最为安全,部队在补给方面存在巨大困难,还有来自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威胁,红军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最终,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外在威胁和内部分歧斗争而失败。中共的幸运在于它拥有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人,他们思考如何在困境中赢得生存。

如今,长征已成为历史,然而,我们仍应钦佩那些长征将士、男女老少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在当今繁荣舒适的21世纪,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所经历过的艰辛。他们经历的是一段从江西到陕西的漫长而充满艰辛的旅程,他们克服了对前路未知的恐惧,我们需要记住他们的勇敢。

最后,长征向我们展示了大胆行动、出乎意料的决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决不能将长征的勇敢行动精神同轻率、敌意、愤怒混为一谈。近期,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很少人提前预测到这一事件的发生。毫无疑问,英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之前的历史道路。有人说,英国正在进行新的历史方向上的“长征”。但我们需要认清,就像长征告诉我们的,光有大胆的行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长期的行程中做好计划、开展合作,思考种种方法克服困难。

我们不再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长征所展示的大胆选择一条不同路径,最终实现一个完全不一样成果的成功案例,仍然值得我们思考,而且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

(作者为牛津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作者,本报驻英国记者李应齐翻译整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