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外国学者眼中的长征(4)

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外国学者眼中的长征(4)

壮举,刷新世界纪录

何铭生

从80年前至今,长征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不断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探究,我就是其中一员。

我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历史系,曾于1998年至2009年间出任法新社、彭博新闻社驻中国记者,先后出版历史专著《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与《南京1937》。我致力于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重点讲述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前,中国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不同于西方世界对二战中中国战场知之甚少,在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记者关注下,长征得以被西方世界所熟知。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长征”是在孩童时期。时隔多年,在一个与中国相距万里的西方国家,八九岁的孩子都知道长征是什么,足以证明长征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长征可以称为20世纪人类世界最为著名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全球认知角度考量,长征和人类首次登月地位相当。长征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珍贵历史,更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长征是刷新世界纪录的历史壮举,论艰苦程度,在人类当代史上罕有其他历史事件能与之相提并论。长征的漫漫征途和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坚毅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它独特的历史地位。

1934年,由于中国共产党内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成为长征历史的转折点。长征期间,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都让我由衷地惊叹于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革命勇气和战略智慧。在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濒于覆没危险的背景下,红军如此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行动,如果没有坚定的领导核心、高超的战略谋划与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

长征胜利对于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一,从战略上讲,长征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全革命力量。红军到达陕北后,一直致力于根据地建设,最终成功地将延安打造成为“红色心脏”。稳固的根据地让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红军得以休养生息,从而赢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其二,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积累了大量群众工作经验,成为日后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长征胜利是鼓舞中国共产党全党的精神动力,并为日后斗争指明了方向。

红军将士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用顽强意志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希望真正了解长征,不妨试试重走长征路。一个人背上50公斤负重和少量食物开始行军,穿森林、越高山、渡河流,在各种恶劣天气下风餐露宿。如此“行军”至少一个月,再回到家中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当年红军战士经历的是什么。

(作者为丹麦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本报驻瑞典记者黄云迪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