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高超的战争指导 丰富的理论宝藏

长征:高超的战争指导 丰富的理论宝藏

摘要:发扬创新精神,确立我军新的作战指导原则,构建新的战法体系。长征中的战略战术指导,既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也在不同层次上反映着战争的一般规律,其中有些在今天仍不失其指导借鉴作用。

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危难情势下,在险象环生的辗转征战中,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长征初期被动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向抗日前进阵地的胜利进军。这里,精妙绝伦的战争指挥艺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编者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一部惊天动地的史诗,也是战争指导艺术宝库中历久不衰的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高超的军事指导艺术,指挥全军英勇作战,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战胜了围追堵截的上百万敌军,奇迹般地完成了长征,写下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篇章。今天,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长征历程,挖掘这座取之不尽的军事理论富矿,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驾驭全局的战略方针

红军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对红军进行“围剿”和“追剿”,妄图将红军各主力部队分别围歼在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把主力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和北上抗日的进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长征中军事战略指导上最重要的问题。

红军长征,是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但是,在长征开始之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已经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北上抗日是一个总的战略方向,各路红军长征的直接目标,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力红军分路长征最终汇聚于陕北。中央红军经湘西、川黔边、川西北、云贵川、川陕甘,最终到达陕北,奠基革命大本营。红二、红六军团从湘西到黔东、黔西北,再到乌蒙山区、甘孜、炉霍,直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红四方面军经过曲折的道路,多次翻雪山,过草地,艰难完成了北上。红二十五军经过桐柏山、伏牛山,在鄂豫陕建立了根据地,随后,为策应主力红军,继续西征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合。红军长征的全部行动,与总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征中,红军坚持总的战略方针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一是转兵贵州。长征之初,中央红军转移的方向,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在红军前往湘西的道路上部署重兵,张网以待。在万分危机的历史关头,毛泽东与“左”倾错误的领导者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力主放弃原定计划,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二是北上陕甘。张国焘反对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提出并率部南下,宣布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但在南下作战中惨遭失败,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南下是绝路”,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伟大的长征宣告结束。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新的局面开始了。事实表明,长征的战略方针,是红军战略行动的总纲领,决定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战略方针的正确,是长征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出神入化的作战指导

争取主动,力避被动。红军长征中,蒋介石把防堵各路红军会师作为兵力部署和组织作战的重心。红军则时常转兵别向,将敌部署置于无用之地,并利用敌兵力分散之机,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取得主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暂缓渡江,一渡赤水,形式上是被动的,但甩开了敌人;随后出其不意二渡赤水,猛杀回马枪,取得遵义战役的巨大胜利;三渡赤水属佯动动作,敌重新部署尚未就绪,红军又以秘密神速的动作四渡赤水,接着一个大迂回,渡过金沙江,甩开数十万敌军的包围,终于转危为安。这是寓攻于防,由防到攻的生动范例。

转换形式,创新战法。长征中的运动战,与一般情况下的运动战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通常情况下,“走”是建立在“打”的基点上,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而在长征中,主要目标是避敌锋芒,保存军力,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具有打的时机和条件。但红军从战略全局出发,不战而转入云南,昆明敌兵力空虚,红军却虚晃一枪,北上抢渡金沙江,跳出敌军包围圈。这种战法,就是为了“走”,为了迅速摆脱敌人。当然,红军强调走,不是放弃打,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仗,就坚决打。突破乌江、二占遵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血战独树镇,这些作战,为以后的机动和转移创造了条件。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长征途中,红军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于己的敌人。严峻形势下,红军不断“调动”敌人,忽南忽北,大胆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战例。在四渡赤水作战中,大小方向多次变更,一连串的出敌意外:蒋介石以为要过江,红军却偏偏折回,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向西,而红军却偏偏向东,南北往返数次,东西纵横千里。这是为了防御而进攻,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的典型战法。

通观全局,抓住枢纽。在红军北上陕甘的道路上,红四方面军一部攻克包座,红一方面军打开腊子口,都是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与陕北红军共同进行的直罗镇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边区的第三次“围剿”,促进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新局面的开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是抓住战略、战役枢纽组织作战,夺取胜利的典范。

密切呼应的战略协同

红军长征,四支红军部队从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分头出发,最后全军汇聚到陕北。各路红军的长征是一个整体,有着密切的战略协同。红军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会师,每次会师都是红军协同作战的结果,是团结战斗的象征。在党的领导下,各主力红军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统一指挥,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的战略协同,有的是在统一部署下组织实施的,有的是在战略总意图下,各路红军主动分别实施的。中央红军长征之前,红七军团奉命北上,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明了道路。红二、六军团向湘西发动强大攻势,以吸引敌军,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从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四渡赤水战役,与之相呼应,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威逼国民党在四川的统治中心——成都。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红四方面军以主力向岷江地区转移。两军会师后,根据党中央决定,红一、红四方面军实行混编,组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红二十五军长时间与中央失去联系,但得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果断决定继续西征北上,先期到达陕北,最早结束长征。红二、红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的接应下,胜利到达陕甘,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协同,表现为多层次的协同与配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作战中,红九军团奉命单独行动,牵制敌军,掩护主力。他们不避艰险,孤军奋战,吸引数十倍敌军于自己的周围,辗转苦战两个月,终于胜利完成任务。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后,红18师奉命留在根据地内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他们与七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作战,完成任务后,同主力部队胜利会合。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陕甘红军、东北抗日联军,都以艰苦卓绝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了长征,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征的胜利,是全党全军的共同胜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