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100年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预测未来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但中国领导人早已将战略目标锁定到了这一年。
习近平多次公开宣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执政党对全体中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不可更改的“军令状”。
这就意味着,中国要重返世界之巅,回到这个民族应该达到的高度。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中国必须“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届时的中国不仅要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政治、文化、国际影响力等软实力方面也必须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的崛起将不允许有明显的短板,而是全方位的复兴。
中国的复兴,不是为了当一个自给自足的“超级富翁”,而是立足于中国人传承已久的兼济天下的使命与情怀。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在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中说: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毛泽东的复兴梦,也是习近平的复兴梦。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到: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中国的复兴路上关山万重,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复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但中国复兴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中国人自身,特别是失去了梦想的能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梦想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梦想家几乎等同于空想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其著作《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一书的序文中,高度评价习近平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梦想能力,让整个民族都找到了未来感——“目前,已经有7亿中国民众摆脱了贫困,尽管其生活水平仍只是一般,但相比于以前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去的中国相对贫困,现在则日渐富强。此前的中国生活在历史的阴影当中,现在的中国却越发自信、乐观。因此,中国能够做得起梦。”“面向未来也成为习近平时代的特征之一。”“不止于此,中国还需要有梦想,因为其必须要设想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马丁·雅克等认为,习近平不但重新唤醒了中国人的梦想能力,而且让中国人的未来形态也变得更加清晰了——“中国梦”鼓励每一个民众不仅要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同样也可以构想自己的未来。实际上,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明显展示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民众将经历一场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将展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特征:更加富有、健康,更为国际化、富有全球视野,更能体会他者的感受,更加自信,教育程度更高,思维更加开阔,更为重视环保。”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如果平心静气地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有接近17个世纪的时间位居世界最富足大国的位置。布热津斯基说过,“中国在农业生产力、工业创新和生活水平方面领先于全世界”。换句话说,中国位居世界一号的主角地位,在历史上更像是常态,而屈居配角更像是非常态。21世纪中国复兴,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让中国恢复应有的常态。
当然,相比过去中国文明内部的自我盛衰循环,中国新一轮崛起将依托于全球化,也服务于全球化。
如果站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看待中国的复兴,将会发现未来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处于世界舞台中心位置。在过去的零和博弈时代,中国的地缘格局在世界大国中最为不利,不论陆地还是海洋都面临着强敌环伺,全世界强大的对手国家似乎都被摆到了中国的周边,“中央大国”更像是“四战之地”。但如果世界进入全球化的多赢时代,中国所处的格局就截然不同了——中国与未来世界最有潜力的经济体都具有区位合作优势,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在陆地上可以与印度、俄罗斯、韩国、土耳其、沙特、巴基斯坦、伊朗等国以及欧盟直接沟通,在海洋上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亚等比邻而居。同时拥有海陆两栖优势的中国,在G20中最适合担当中央枢纽,全球的经济地理中心非中国莫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