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正是全球化赋予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机会。没有全球范围的托举,中国无法成为世界级大国。同理,缺乏全球视野,中国人也无法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所以,习近平鲜明指出“中国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正是着眼于中国复兴的内在需要。
全球化将托举起中央大国的荣耀,但中国对全世界的回报也将是丰盛的。到2050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的主发动机,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和平秩序的最重要守护力量。而其中意义最重大的,莫过于中国将为全世界奉献一条和谐共赢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即像中国这样积贫积弱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都有机会通过自我变革崛起,这充分证明不走掠夺与侵略的老路是完全可行的。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之,和谐共生符合历史的意志,发掘人性的善比放大人性的恶,更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
曾经长期考察中国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著作《中国问题》一书中坦言:将中国改造为现代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外国人应该静待中国人自行解决。只有中国人才最了解中国,我们并不了解。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最终必然会有一种适合于他们性格的解决办法,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只有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而外部势力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强加给他们的必然是不自然的,因而也不会是长久的。
已故的美国汉学家、政治学家白鲁恂曾经指出“中国是裹着民族国家外衣的文明体”。鉴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白鲁恂等坚定认为,未来中国即使强大起来,也会与西方诸大国的表现截然不同。
中国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道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不顾文明基因的差异,一味地克隆或者复制他国模式,必然引发强烈的副作用。中国不向外输出革命,不诱迫他国模仿中国经验,更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这种高速发展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能否柔顺到足以适应一种他们正在如此迅速地改变并在许多情况下予以污染的环境。人类能改变自己传统的习惯和制度以妥善处理作为科学技术有害的副产品而源源不断地产生的大量难以对付的问题吗?
在急速发展的科技力量面前,人性的进化是如此的缓慢。如何处理科技以及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古老文明大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丰富经验。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教授杜维明等指出,中国有责任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还要“把人生的意义价值探讨出来”。
在当下详细描绘30多年后中国的文化样貌形态,显然非常困难。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可以看出,近3000年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波动并不大,中国文化的内省能力和适用能力,可以让中国在极为剧烈的社会变迁面前,也能保持岿然不动。
这里不妨以《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为例。这篇文章通过记述公元前5世纪时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几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治国思路虽侧重点不同,但都符合先富后教、富国强兵的路子,孔子也都表示赞成。但曾晳却提出了一个治国理政更高的境界,即通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带来社会的康乐和谐、安定祥和,人人充满活力又揖让自律,让个人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找到生命的价值。所以,曾晳得到了孔子的最高赞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