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树立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2)

王义桅:树立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2)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向改革者转变

近年来,奋发有为的中国外交越来越着眼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国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中国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器物层面的物质性公共产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美国贡献的一倍。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些行动均体现了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与担当。

二是制度层面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亚投行不仅激励国际金融体系变革,也在开创21世纪全球治理新路径——精益、清洁、绿色;“一带一路”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三是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多地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也在不断产生示范、对比效应,助推亚洲乃至世界摈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中国秉承“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伙伴关系,正在塑造和引领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更是激活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