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西方传统理论流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有何区别?当前西方社会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这一外交理念和实践的?
陈须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它们或强调权力斗争,或强调制度规则机制,或从认知、相互作用等方面强调建构的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共同利益、共商共建、责任共担与权利共享。
西方传统国际关系几大流派往往互相排斥。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流派中的一些有益因素,如自由主义强调的机制建设、建构主义强调的认知和相互作用等。
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一种超越。它放弃了零和思维、冷战思维,超越了西方传统的权力政治,强调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因此它适合于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指明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从东西方文明比较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属于东方文明思维。相比于西方思维长于分析和逻辑的特点,东方文明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它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着力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一种东方的智慧。
当今天下大势,国与国的距离不断拉近,世界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球村”,西方人的认识也在随之改变。过去西方人可能不太认同东方文明的整体世界观,但现在他们也逐渐认识到世界的相互依赖、互联互通以及全球整合的必要性。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必将获得更为广泛的接受。因为世界要实现共同繁荣,就需要把蛋糕做大、分好,让每个国家都有获得感,都得到平等相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合作”、“共赢”、“普惠”的思想,恰恰是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中国在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付诸实施上抱持坚定的决心与自信。
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理解和接受,还离不开正确的对外翻译、传播和阐释。在对外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宗教等因素,针对不同对象寻找最佳表述,精准到位、避免歧义。此外,还要特别重视智库和媒体的作用,他们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向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