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的外交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实践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须隆: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国际”仅仅是超越国界;如今,随着国际关系的全球性越来越突出,我们开始谈论全球主义、全球秩序、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胸怀,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正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迄今为止,中国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已有不少突出的外交实践成就,如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成立等。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的“五通”理念,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下一步,我国外交实践的重点可能会放在“全球治理”上。当前,全球化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让全球化真正普惠世界人民,就需要给它“把把脉,开开方”。今年杭州G20峰会是一个新起点,峰会形成的丰硕成果对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确保峰会成果的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社科学者,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和完善工作?
陈须隆:我们要在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与理论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我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至少有三大灵魂和核心内涵:一是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三是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种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但其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梳理、充实和完善;作为一种外交实践的目标,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工作者也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的复合型立体架构。其涵盖多行为体、多层面、多领域、多疆域,具有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五大属性,表现为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成果。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亦有不少亟待厘清和解答的领域,比如说,如何处理相互间的理念分歧、利益纷争和责任差别,这些都值得学界严肃探索。
今后一段时间,社科学者需着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全面阐释,将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说清楚。这种阐释不是自说自唱,而是用它来更深刻、更清晰地解释世界大势,深度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等的契合;西方人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有什么关系”这一类问题。我们相信,深度的参与与合作研究,将是学者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重要方式。
(记者 邓之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