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

秋石: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又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拓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开创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新天地。

一、新发展理念引发了又一场解放思想的自我革命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这个新起点的基本特点,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大多是不进则退的挑战,是向传统发展理念、传统发展思维的挑战。机遇,从根本上说,是在应对巨大挑战中通过转变理念、转变观念、转变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机遇。因此,必须通过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思想理念上来一场自我革命,在思维方式上来一场自我更新,在行为方式上来一场自我转变,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要实现这场深刻变革,就要纠正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偏差。我们党领导人民搞经济建设,一向高度重视发展物质生产。同时,我们党十分注重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充分认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出亿万群众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写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难以走出经济低迷的困境,不是物质力量不够强大,也不是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而是资本的力量左右着政府政策,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沦为牺牲品,社会矛盾难以化解,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清醒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走出把物质生产规模扩大、物质产品丰富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把技术设备更新换代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唯一途径等认识误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归宿,使我国的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深厚伟力。

要实现这场深刻变革,就要破解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二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优越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节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的注意力必须从主要关注速度向主要关注质量和效益转变。同时,世界上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这意味着我国发展进入大时期更替变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承受着持续的下行压力,面临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又孕育着生产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机遇,这个变化完全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也完全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在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性关口,必须走出“GDP增速是硬道理”的认识误区,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牢固树立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取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

要实现这场深刻变革,就要扭转以拼资源换增速、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高发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走出把发展与生态保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认识误区,搞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朴素道理,提高尊重自然规律的自觉性,增强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我们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走出一条文明发展的新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取之有度、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