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各级学校要在立德树人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要重视价值观建设。
今天的价值观建设要面对各种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挑战,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反映世界文明的时代进步;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些“大”就是“四个全面”的大格局、大形势、大事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的“势”还要求我们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意味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开始使用更亲和更具包容性也更易被接受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本义)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从而促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也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认识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正能量,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点赞”。
自信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如今广大青年接收和使用信息的心理与习惯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可我们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的研究还跟不上发展形势,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引领的态势。
在当下中国,解决发展转型和“新常态”出现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公信力的腐败问题,依然迫在眉睫。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切实可行的解决,也是广大青年的共同期许。不解决实际问题,任何概念缠绕的争辩只能添乱,甚至会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思想共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价值观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教育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建设好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