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发展亟待战略抉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稳粮”与“增收”的关系。基于农业“二八现象”,目前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只依靠增产和提价的方式来促进农民增收有相当大的难度,应遵循“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路子。大力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向规模要效益;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向科技要效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粮食品种余缺。加强大型粮商之间沟通,以远期合约形式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和市场价格。对于粮食生产,应按其公共品的特点,给予相应足额补贴,使种粮收益接近种植经济作物平均收益水平。在“稳粮”的基础上,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以培优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不仅能从一产获得收入,还可以从二三产增加收入。
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互联网+”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将农民分散的个性化供给和需求积聚起来,促进农业领域分工分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应抓住契机,通过互联网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着力解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存在的“分有余、统不足”的问题。发展农资电商、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新型服务业态,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系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融资方案。盘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作用,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提供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集体资产权能缺失,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较为普遍。应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特别是专业合作社,防止集体经济缺位。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通过农民入股等方式,以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发展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发展路径,从专业化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服务、创造品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打造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有效载体;政府应出台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的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养经济发展带头人,为农村发展培育强劲动力。总体看,我国农村发展既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更缺乏在经济、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带头人。实践证明,凡是发展得好的乡村,大多离不开“能人”的带动。各级政府应当出台鼓励政策,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精英、能人带动农村发展。除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还要鼓励城市精英,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转业军人回乡发展,通过乡村投资创业,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激活农村巨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为解决农村“三留守”和“空心化”问题提供有效措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对农业资源约束和面源污染加剧的情况,各级政府应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第一,应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生产者行为,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和问责力度。第二,出台鼓励降低农业水土资源消耗的措施,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从源头抓起,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退耕还林还湿、修复和保护湿地和江河湖海等水域环境等。第三,从金融税收上支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第四,加强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参与开展多样化宣传,加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环保意识。
(作者: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