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难题破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难题破解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期间要求全党全社会“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十二个价值理念实际上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追求。正因为如此,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期间要求全党全社会“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追求相背离的社会现象。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和结合处,打破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是摆在全党和全社会面前的现实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今中国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及其价值观念起着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价值理念追求,从理论上划分,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二是思想家、理论家们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三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实际奉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日常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领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拓者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最直接的生存领域和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构成为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种基础性领域”。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系,日常生活也是其培育的基础性领域。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将其中的系列价值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自觉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奉行坚守的价值规范,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思想文化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不良文化的渗入之下,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扭曲、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乃至社会冲突。日常生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干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并展开必要的斗争。这些价值矛盾现象的解决,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入指引,发挥人民群众在价值生活实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法治和德治轨道上组织、动员群众,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一切假丑恶现象展开必要的斗争,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