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难题破解(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难题破解(3)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日常生活、人的认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过度“意识形态化”,这样容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变成政治任务,变成机械重复而没有生气的活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背道而驰,这种错误倾向又是另一种极端,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脱离,变成悬空无用的理论。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概念话语体系的转变,使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步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得再好,“二十四个字”理念再倒背如流,如果不能真正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也是无用的。对一般群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大的理论总结往往难以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有概念话语体系的转变,使其语言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阐述方式更“接地气”,更便于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从而上升到理性认同。

注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利益诉求相结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特点,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必须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利益与诉求相结合,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从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诉求出发,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适应日常生活情境化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相结合。因为理论具有普遍性,这与日常生活中特殊的情境性相矛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必须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实践和运用。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样性载体,形成教育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理念,使之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意识和日常行为中,实现有效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就必须注重发挥多样的培育载体的作用,形成合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主要有影视文化、网络媒介、讲座论坛、社会活动等,我们要注重将载体细化,通过电视、网络、电影、音乐、文学作品、法定节假日活动、家规家风、乡规民约、社区服务、模范典型等诸多方式,将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设并逐步完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法规制度的保障,可以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等不同方面建设和完善。只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才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传达给人民群众,使其更好地认知、认同、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和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滕丽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计划基金课题委托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