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这是《准则》针对新形势下党内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重要遵循,也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为着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的政治同盟,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是党内关系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同资产阶级政党和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所在。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古田会议上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小团体主义等非民主的党内关系。在延安整风中,他明确提出过反对宗派主义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全党:不应当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过的猫鼠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他说“我们的组织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下级服从上级,说的是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地服从,‘尽忠’”。
党内一律称同志,是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古代,“同志”通常是朋友之间的称呼,主要指志趣相同的人。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政治遗嘱,则赋予“同志”以神圣的含义,“同志”成为有共同政治理想的人。1921年党的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我们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革命战争年代,党内党员之间不分职务高低一直以“同志”互称。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尊敬,在党内的文件中出现了称呼职务的现象。1959年8月,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信中,就党内称谓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1965年12月,中央专门就党内称呼问题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此后,1978年12月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80年2月公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都强调党内要以“同志”互称。这足以看出,“同志”绝非简单的称谓,而是有着丰富政治内涵和革命情谊的精神纽带;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历来坚持的重要政治规矩。
但一段时间以来,“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叫正不叫副”的现象比较盛行,带有江湖味道的“老板”“老大”等称呼也悄然流行起来,而过去让人倍感亲切和倍受尊重的“同志”等称谓反而不怎么叫了,甚至久违了。初看起来,这只是称呼的变化,但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党过去反对并对之进行革命的旧习气在死灰复燃,并侵袭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准则》进一步规范党内称呼,正是对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落实《准则》要求,坚持平等的同志关系、形成互称同志的习惯,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平等对待同志,带头称呼“同志”。这也要求全党上下用“同志”唤醒和强化共产党人志同道合的初心,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激发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不断营造平等和谐、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中央党校 张荣臣 元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