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10月9日报道,看一场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共同演绎的舞蹈,感受低空巡检的高效率,体验车联网智能座舱……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数实融合新引擎 智启未来新动能”这一主题有了生动展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464.6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54亿户,我国在5G用户普及率、千兆光网覆盖率等关键指标上继续领先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活跃,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快速应用于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5G应用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正加速向生产核心环节延伸。
算力互联: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字底座”。如果说电力是工业时代的命脉,那么算力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水电”。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国家算力互联网服务平台注册算力标识超102万条,聚合公共算力资源超117EFLOPS——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张日益成型的“全国算力一张网”。算力互联网已从概念走向实践,进入“一池共享、一网互联、一图洞察、一触即达”的新阶段。31个省份标识系统上线、52条数据快递线路开通,意味着算力资源正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跨区域调度与高效协同。北京、上海、成都、苏州等地建立属地化算力监测体系,既保障了安全可控,又提升了服务响应效率。这种“东数西算”与“边缘协同”并行的格局,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算力需求场景提供了坚实支撑。
AI大模型:从技术热潮走向产业深耕。我国已发布大模型1500余个,AI终端超百款,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快速落地——这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正从“追风热潮”转向“深耕实田”。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嵌入生产流程、重塑产业逻辑的“新生产力工具”。在中国电信展区,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共同演绎了一段英歌舞,机器人动作精准,与人类配合默契。其背后是超低时延网络支撑下的实时感知与决策。中国铁塔推出的“经纬大模型”,以千亿级参数实现目标检测与图文推理,单任务决策仅需2.6秒,展现了AI在空间治理、设施巡检等场景的强大效能。AI大模型正在从通用能力向行业专用智能体演进,形成“大模型+小场景”的落地范式。
“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深入推进。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2万个,“无人矿山”“黑灯工厂”等新模式不断涌现,AI正深度参与研发、生产、质检、运维全流程。随着工业智能体的培育和行业大模型的迭代,我国制造业有望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跃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核心引擎。
5G-A:通向万兆时代的“关键跳板”。5G-A(5G-Advanced)作为5G向6G演进的中间阶段,正加速从试点走向商用。目前我国已有300余个城市启动5G-A规模部署,南宁、柳州、桂林用户已可体验3Gbps下行速率。这一“万兆网”不仅带来更快的下载速度,更以超低时延、高可靠性和通感融合能力,支撑起车联网、远程医疗、工业控制等关键应用。
5G-A的真正价值在于“通智融合”——它为端、管、云协同的AI服务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终端可保留轻量模型实现即时响应,复杂计算交由云端完成,从而降低功耗、提升智能水平。5G-A正在“超前孵化”6G应用生态。广西利用5G-A无源物联技术实现厂房智能管理,正是未来“万物智联”社会的预演。通过5G-A的规模验证,我国不仅巩固了5G时代的领先地位,更在6G标准制定与产业布局上赢得先机。
从算力互联到AI赋能,从5G-A商用到6G前瞻布局,我国数字新基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重塑经济社会。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更是发展模式的变革。筑牢数字底座、激活智能引擎、畅通连接脉络,我们正以新基建为笔,书写一个更加智慧、包容、可持续的数字中国新篇章。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