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发:立足实践创新中国话语(2)

赵士发:立足实践创新中国话语(2)

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自觉

实现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方法论自觉是目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方法论与世界观、价值观是统一的,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作指导。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化教条导致的中国学术研究主体性危机问题,以及一些中国学者在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被提出来并加以深入研究,从而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主体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一些研究仍然过多依赖于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特别是西方的符号学理论与话语理论。目前,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了话语研究的中国方法论问题,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建设来说,还有待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推进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以此为指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话语体系。

这个问题体现在诸多学科领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问题,具体而言,它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并进行多学科的协作攻关。自从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问题被提出以后,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联系自己的学科开始探讨这一问题。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因而,在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学理论与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之间深入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合力。

确立中国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确立中国主体性和中国话语权的过程。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反映着这个国家的自我形象和地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表达自己的形象和地位,那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面临国家形象被扭曲进而丧失主体性的状况。而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只能将自身的话语权拱手相让。这里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由谁说”、“说什么”与“如何说”的问题,还关涉到复杂的语境与语用问题,即我们在什么样的具体条件下表达、表达会产生何种效果等问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话语权问题,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话语符号学概念,还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话语权以实力为基础,以话语认同为标志。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西方的话语霸权,确立中国的主体性与话语权,这是未来中国学界的重要责任和努力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将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历史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有其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存在着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它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先入为主地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普世的,并极力以自己的话语霸权压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当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将民族国家利益与世界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提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中国话语,成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这些理论,还需要学界同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提供学理支撑与理论阐明,从而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走向世界,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学界的重要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