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霖 铁道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
编者按: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的政治根基,更是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课题。本文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从理论基础、文化承继、历史赓续、实践体认、时代背景五重维度,深刻剖析新时代党性修养理论体系的源流脉络;同时立足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揭示其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党性学说、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强化党性教育熔炉作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文章以理溯源、以史鉴今,为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修好“心学”、锤炼政治品格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对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性修养作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如何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再次成为时代课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提高党性觉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新征程上继续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生成的背后,有五个方面的逻辑,即理论基础、文化承继、历史赓续、实践体认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一,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性理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文本并没有对党性概念提出明确清晰的界定,但是他们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和不足: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性原则。恩格斯首先使用“党性”一词,早在1845年《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的结束语中,就针对当时德国的“绝对的社会主义”写道,“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二是将党性问题延伸到政党层面。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毫不掩饰历史唯物主义鲜明的党性旗帜,高度赞扬无产阶级具备的党性原则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
列宁在1894年底至1895年初所写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这样阐述党性的重要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哲学上无党性的人,象政治上无党性的人一样,是不可救药的蠢才”,“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这句话意思是,党性与阶级斗争相伴而生,残酷的阶级斗争孕育出党性这一鲜活的政治产物。“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列宁基本完成了对党性概念的科学明确界定,强调了党性的哲学维度。
(二)文化承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之二,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养思想,如“知行合一”、“修身正己”、“慎独自省”等。“知行合一”的重要思想是由王阳明提出,并得以继承发扬的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的哲学问题,以“心即理”为逻辑起点,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品格,以“致良知”为理论核心,以“天下一家”为政治理想。尽管“知行合一”的修养思想从世界观层面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有着本质不同,但其表达的含义是人要通过正确认识“知”与“行”的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最终达成“致良知”的高度,即在哲学思辨和道德理念的层面上,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问题的有效解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不专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其根源,这也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党性修养这一重大课题,并形成系统性、理论化的相关重要论述,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扬弃,是规律之学、成己之学、“知行合一”之学。从发展历程和内容来看,中国传统心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发端于尧舜禹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孕育于孔孟的“仁义之道”,承接于程朱的“理学宗传”,成就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唯物史观,在承认外部客观世界优先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初心、正心、忠心、民心四个基本概念,“不忘初心”“正心明道”“赤诚忠心”“凝聚民心”等命题,以及蕴含着阶级性、人民性和党性的辩证逻辑,揭示了从“小我”到“大我”以至“无我”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内圣外王”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论语·宪问》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说法。儒家学派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一个人修为渐次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人提升自身修养的基本途径,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论语·为政》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即孔子从十有五立志于自身学习,到三十有所成就和突破,直到七十岁才能够随心所欲而又不抛却规矩,集中体现了个体修为和历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修养的认识有着相似的感悟,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关于“慎独自省”,《礼记·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也同样提倡“慎独”,指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也就是个人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能够深刻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修养思想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既是将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内省转化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也是将先哲的心灵觉悟转化为阶级觉悟,还是将个体修行上升为个人修养和集体修养的结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