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始终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原则是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与市场供求相协调,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超前意识,要以市场需求的变动为导向,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规模,既要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强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各种农产品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变动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需求拉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
2.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状况,注重发展当地最具优势的产业,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有助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水平,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等级。因地制宜就是要突出重点和特色,以求发展好一个主导产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人类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必须符合经济和生态规律的要求,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顾全总体利益;既要照顾近期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针对目前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业各产业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
4.政策优化原则。我国已经开始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但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应该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在WTO框架下,不仅允许我国对农业实施微量支持的黄箱政策有限,而且黄箱政策的使用也会造成市场扭曲和资源错误配置。因此,农业保护政策优化主要是在确定政策目标的前提下,对一系列绿箱政策手段的选择与组合以及分析与评价。一般来说,绿箱政策手段具有长效性、公平性,能够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主要解决市场机制失灵问题。诸如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等。
5.科技支撑原则。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向效益型的转变,是以科技进步作用不断增强为基础的。科技兴农促使我国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食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单产水平和粮食总供给能力,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使资源转向其它农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畜禽育种、饲料加工和饲养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畜禽的生长速度,而且提高了品质。各种常规和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方向
1.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从需求来看,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各种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不仅会增长,而且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供给来看,农业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在减少或恶化,农业生产只能通过技术进步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增加农产品量的供给又要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安全,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多目标的集合。
2.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我国已经进入了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绿色健康养殖业成为重要趋势。绿色健康养殖业是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数量、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发展的可持续养殖业,追求“产品被社会接受、经济效益高、生产模式可持续”三个特点,体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应当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水产养殖业要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养殖场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经验。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水平。
3.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也要注重创立一些特色品牌产品,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秉龙 教授)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