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诋毁历史英雄人物,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如针对长征胜利80周年,有人便以讹传讹,不仅怀疑“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还妄称蒋介石为红军长征“放水”,污蔑红军“强拉百姓入伍”,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言论,在思想领域造成了混乱。在此,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的源流与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动辄以怀疑、否定的面目示人的特点,有其思想史上的渊源。远在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就否定任何事物的真实存在,被视为怀疑主义的创始人。而“虚无主义”最早作为一个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雅各比在1799年提出,主要表现为否定人生的意义。其后尼采不仅声称“上帝死了”,否定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历史,更推翻了建立此种历史的逻辑基础,虚无主义特征更加鲜明。
在中国,虚无主义的源头可追溯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老庄道家学派,在其相对主义主张中,充满了怀疑论的色彩。近代以来,虚无主义从俄国传入中国,融合了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成分,并在近代中国的“虚无党”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宣扬无国家、无政府,而且鼓吹“无父子、夫妇、昆弟、姐妹”之别,甚至主张毁弃一切。在文化层面,近现代中国也曾出现极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不读古代书”“打倒孔家店”等就是当时的反映。
作为理论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明确使用了“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将其列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一种表现。由于对清除“精神污染”的重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肆意曲解历史,造成了不良影响。
深入看来,历史虚无主义和哲学、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实质并不相同。后二者往往体现为对思想理论、文化历史乃至逻辑基础的全盘彻底否定,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选择性虚无”,同时又“选择性赞美”。如同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要否定整个历史,而是通过“选择性虚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其框架体系,实现其预期目标的政治思潮,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在“虚无”表象下并不虚无的实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