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治标”与“治本”
当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涌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其不良影响。
首先,在历史符号层面,历史作为一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组成部分,其中具体人物活动的目的及其意义,必须要置放到整个经济基础和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参照系”中才能真正获得。因之,要善于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对照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本质真实”去评价,科学把握历史符号的不同象征意味和导向作用。在具体细节上,要尊重历史事实,让谣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
其次,在历史实践层面,一方面,要加大理论研究阐释力度,深刻阐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经多种社会力量博弈后的优选结果,是“历史合力”的具体表现。这“三件大事”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艰难复杂性和有机统一性,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要树立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加强纵向和横向对比,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进一步增强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实践的信心。
第三,在历史观念层面,要深入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超越表象,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不仅独立创造了历史,也科学建构了历史,发挥着呵护民族共同精神记忆、凝聚社会乃至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崇敬爱戴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知名作家在民族危亡关头对诋毁鲁迅暗流的痛切回应。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可能对每一次抹黑逐一“辩诬”,而更应敏锐识别苗头倾向,主动设置思想议题,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这才是应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种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治本”之策。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室主任编辑、博士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