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对“靠技术吃饭”的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它像是一种身份,事关声誉和待遇,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视。但长期以来,职称外语、计算机、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的“三大标配”,它就像是高考的指挥棒,逼着“考生”在专业技术之外耗费大量精力。
所谓职称,说到底是一种衡量能力的机制,只有当其真正能够契合人才所需的必备素质,才算合宜恰当。
《意见》的出台给人长舒一口气的感觉。这是一项涉及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改革,是职称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它顺应民意,与时俱进,亮点纷呈,有的放矢,显示出务实、灵活的人才评价导向,可以更大限度地释放、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让职称“称职”起来,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突出矛盾的特殊性。职业不同、研究类型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不是用一个统一标准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这一标尺,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刻度,才能有效地对专业人才进行分级管理。同样的,也只有真正同人才相称、与时代同步的刻度,才会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鞭策专业人才发挥才华、深耕专业。更进一步说,职称改革只是整个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要给各类人才一个明确“信号”:只要有能力、有水平,是金子总会发光。
好的政策只是第一步,将其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则更为关键。换句话说,就是在评定职称时,如何衡量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究竟占多大比重,都检验着职称制度改革的成色,也直接关系着民生改善亮色。
既需“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应“不拘一格用人才”。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有助于剔除“花架子”亮出“硬把式”,让职称评定回归主业,回归本源。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各地各部门必须加速推进落实,让改革举措早日落地,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助推器。推而广之,在职称等涉及民生领域,必须少一点行政本位多一点市场意识,通过改革拉高民众获得感,也让改革在全局层面动起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