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心灵的乡村(4)

留住心灵的乡村(4)

摘要:有人说,这块土地的一切,包括传统、观念、生活都代表着陈旧与落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注定要走向消亡。我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我固执地认为,乡村是中国人伦道德、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是净化灵魂的殿堂。在这块苍茫厚重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任何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解读无不失之肤浅、匮乏与苍白!这里有任何“现代文明”永远无法取代的人生价值的解说,更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百折不挠、生生息息、繁衍昌盛的根基之所在。

但实际上,我虽走出乡村,对农民的认识却并没有真正完成。离开故土,我仍无时不在现实和心灵中挽留和寻找。当“县官”时,赤脚帮农民打墙盖房,捧着粗瓷碗,蹲在地上与他们一起吃白菜海带的“农家饭”。当记者时,在宁夏西海固的窑洞里与山民彻夜长谈,在吉林白桦林中的“孤岛”感受他们的几乎与世隔绝,在辽河畔的田野寻找所剩无几的年轻人。在品味这些农民最拙朴的“原生态”中,我深深地体悟到,农民的爱与憎,朴拙与聪明,正义与偏狭,漠视与感恩,源于本色,憎恶分明,出自天然,却无不镌刻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山水林田会说话,它让我懂得,在中国,深知乡村,读懂农民,实在是一个艰深的必答题,是做好农村一切事情的前提。《人民日报》曾为我开专栏《唠点农家嗑》,刊发了《一样村官两重天》《韩老汉何时无春愁》等几十篇反映农民的文章,接到全国上百封农民来信。我一直自信地以为,我是了解农民、了解我的乡村的。

可是,我错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