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归:道德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彭秋归:道德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阔步前进,特别是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给道德文明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提升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何以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道德建设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有所滋长。有人用“道德焦虑”、“道德缺失”、“道德冷漠”等词汇来描述这种状况,虽然程度不一,却映射出当前人们对社会道德现状的担忧。

新形势下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中央出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更屡次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他号召大家“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中央对道德问题浓墨重彩的强调,反映了党和人民“崇德向善”的美好道德愿景,为构建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何以可能

在西方,资本主义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道德危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它使人与人之间成为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致人性的贪婪和道德的沦丧成为资本主义不可根治的顽症。资本主义道德危机,不是简单的文化危机,根源仍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永恒道德观的虚伪性,指出道德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这样一来,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之时,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经济与道德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道德如果被经济所决定所支配,其实质就是取消了道德生活以及道德哲学。这种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道德观的争论,持续已久。我们知道,道德生活意味着人们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因而,自由是道德生活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道德的基本存在方式便是一个人能够对其行为负责,即人们能够就其某一行为问责于他。”而人若没有自由,只是一种被决定的存在物,人就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没有是非可说,更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何以可能的考察,“就必须追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决定论,这种决定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兼容人的自由”。

其实,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时,并不是一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社会经济条件对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拥有最终的支配作用,但这种支配作用是“最终”的、是“归根到底”层面上的作用。在经济的最终作用发挥之前,意识形态还要经历许多间接的中介的环节,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受到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人又在这种受限制的条件下能动地活动着。马克思主义尤其强调要从“现实中的个人”去考察人的活动,即“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在这里,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并不是被“任意支配”,而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能够而且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人活动时,不是凭借欲望或感性盲目行事,而是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或规范,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与他人达成的共识,上升为普遍性的规范,其中就包含着当时社会的道德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来说,就是要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条件下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的自由,对于古今中外的道德资源、道德话语,借助于理论反思而加以系统化和可行性的阐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