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从2012年11月1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到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2]再到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做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具体部署,[3]一个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双创”,探索和催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于更好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有效破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全面激活亿万民众智慧及其创造力,更好实现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理论深化意义和政策实践意义。

一、大力推进“双创”的历史必然性

大力倡导和推进“双创”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产物。

第一,“双创”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和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这个论述,既明确肯定了我国经济增速存在趋势性下降的现实,又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仍将以中高速增长为基本目标;既明确肯定了我国结构进行大调整的必然性,又明确指出了优化升级是这一轮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主要目标;既明确肯定了我国发展模式转换的内在必然性,又明确指出了创新驱动将是新时期、新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更好培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把“双创”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通过倡导“双创”更好拉动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

第二,“双创”是传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背景下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是一个市场需求大国,需求结构多样。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传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仍然具有结构多层、总量巨大的特点,每年都将有数以千万计受到良好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劳动大军行列。这个劳动大军的出现,是我国继续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更大比较优势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的市场经济大国,国内市场不仅总量巨大,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结构也不断升级,现行市场供给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已经出现了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大力鼓励和支持“双创”,通过“双创”,以更多人的“创业”行为和实践,为市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多人更大规模的“创新”为市场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在吸引更多外资加入我国产业大军的同时,促进世界市场向更新、更高层次上转变。

第三,“双创”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期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过程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程便开始了它的加速期。更多、更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传统农业人口转向城镇化的过程。在实践上,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更多更大规模的人口就业的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在这种条件下,“大众创业”不仅会随之而来,“万众创新”也会伴之而生。在城镇化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更加趋于多样化的需求也必然迅速形成,从而要求更多和更新的供给,这就迫切需要有更多大众参与的、更多的“创业”和更新的“创新”。

第四,“双创”也是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要求。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不仅如此,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必然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掌握传统生产和服务技能的劳动就业必然遇到就业市场竞争的挑战,从而给大众就业带来新的压力。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多民众寻求新的就业门路、开辟新的就业场所、实现新的就业安排。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双创”,形成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的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缓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更好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双创”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更好更快增长,而且有助于促进就业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型供给。

第五,“双创”还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客观伴生物。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为“双创”提供了过去不曾具有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条件。“网店”丛生,“创客”云集,“众筹”多现,其主要载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加的是智慧,加的是行动,这就是人们看到的芸芸众生的“网店”“创客”“众筹”等等。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信息交流、沟通与互动,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技术信息的“外溢效应”和技术进步的“示范效应”。由此,“双创”便与互联网技术结成了客观伴生物。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选择提供了以“互联网+”为重要平台的技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则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化、平民化、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社会土壤和行为根基,并由此造就了新的“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之所以有别于“互联网经济”,主要的和关键性的差异就是“双创”大众化和普遍化。在“互联网+”经济领域,只要创业者和创新者知道或者说懂得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依其知识基础着手开展具有自身特点并能够很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业与创新活动。由于“互联网+”经济涉及的产业领域广,形成的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低,从而容易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试验场。它不仅有助于劳动力顺利脱离传统产业及其运营模式,而且有助于劳动者更好更快释放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和产业传统及其运营模式带来“颠覆”性改造甚至“破坏”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颠覆”和“破坏”,不仅提高了全社会各类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也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来源,同时还带来了互联网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更大发展。

第六,“双创”更是自然资源稀缺强度不断加大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消退条件下实现更好替代的迫切需要。用更大智慧代替更多劳动,借更好技术替代更多投入,是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稀缺强度不断加大、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丧失条件下的最明智选择。“大众创业”不仅是大众找到就业机会和场所的过程,而且是大众智慧的大幅度拓展与进一步发掘的过程。说到底,是大众的更大智慧代替更多劳动的过程。同样,“万众创新”不仅是万众进行新的组织方式、市场结构和规模以及经济技术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而且是大众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范式和方法拓展和代替旧的技术范式和方法的过程。说到底,是大众发现、发掘和拓展更多更好技术替代更多投入并由此实现更大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日渐稀缺、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双创”实现更大智慧替代更多劳动、更好技术替代更多投入。虽然经过近几年调整,上述两个“替代”过程已初见端倪,但相对于我国经济技术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迫切需要通过“双创”促其更好更快发展和顺利实现。

总之,“双创”是一个大众参与、万众参加的历史过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