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对美公共外交与舆论战略的建议
从中美关系的总体态势来看,第一,中美关系的实力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战略优势越来越明显,主动权越来越大。这是推进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一大基础。第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中美之间的贸易投资的发展,双方拥有几十个战略对话、磋商机制,双方经贸往来密切,利益深度融合,中美外交要把握、顺应、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三,美国精英舆论和普通公众舆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转换与提升的空间。据研究分析,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并未将美国视为敌人,而美国精英和普通民众也并不把中国视为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中美精英及普通民众重视合作甚于竞争,这对中美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因此,中美两国应全面推动公共外交,加强中美战略互信、避免冲突。
深入了解特朗普的个性特点与政治抱负,全方位建立沟通渠道。特朗普是一位政治素人,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概念,他反对二战后美国建立的世界秩序,撤销美国一贯的外交原则,这将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秩序和全球稳定带来一系列挑战。但与此同时,特朗普最关心的是美国经济的繁荣、基础设施的改善、就业率的提高。而要实现特朗普的政策目标和政治抱负,必然需要中国的合作与支持。基于这一判断,特朗普即使在上任初期会实施一些过激政策,但总体上他需要与中国的深入合作。因此长远来看,中美合作空间很大。另外,为形成新型的中美大国关系,中国应充分调动现有的国际资源,全方位地建立和加强与特朗普及其团队核心成员联系。
理顺管理机制,推进政府主导的“多中心”公共外交。新形势下的对美公共外交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专业团队建设。中国应该制定中国对美公共外交战略规划框架,以此有序全面推进对美公共外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前瞻性地通过立法方式,制度化地资助公共外交项目,进行国家形象宣传、输出价值观。从国外经验看,非国家行为体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对美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中,可以充分依靠和发挥中国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大众传媒以及企业等非国家行为体力量。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主导地位,相反,多中心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
推动中美智库公共外交,协调危机与冲突。智库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报警器、减压器和缓冲带。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中美两国智库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中美两国关系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冲突提供政策解决方案,发挥减压器作用。智库在中美公共外交中主要承担着三个方面的重要角色:第一,为中美全方位、多领域的公共外交合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第二,构建全球舆论传播网络,引导舆论走向;第三,搭建高层对话平台,影响各国舆论领袖。基于智库的重要作用,智库咨询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将对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全力引导两国媒体,尽快形成有利于中美经济合作的舆论场。当前,基于特朗普上任后可能推出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减税、扩大基建和放松金融监管等举措,市场普遍认为中美经贸联动将会越来越强。应发动两国间的行业协会、高端智库,广泛设置经济合作议题,引导两国媒体共同形成中美经济合作的舆论氛围。可率先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加强研究中美所蕴涵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或国际生产关系性质,构建有效的中美经贸合作关系。
加强对美国精英群体与普通公众的公共外交。2016年美国大选所反映出的美国国内政治中精英舆论与普通公众舆论的差异,为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开展提供了启示和新的思路。中国应确立对精英群体与普通公众双管齐下的舆论影响机制。一方面,确立以智库为中心的精英舆论影响机制,加强对美智库的公共外交。另一方面,加强对美国普通公众舆论的直接影响力,并把青年群体作为影响的重点。
重视舆论调研,全面提升社交媒体传播力。2016年美国大选中,社交媒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公众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超过了传统媒体。为此,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要全面提升社交媒体传播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充分地利用好社交媒体,以强化、调动社会人际关系资源的能力,更高效率地争取民意民心、塑造国家形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