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无为而治”(2)

摘要:王蒙老师认为,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第一点就是“无为治国”,这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无主题治国”,是指掌权的人不要先给自己立一个主题,用庄子的话叫做“不要刻意为之”;二是“上无为,而下有为”;三是“在宥天下,不是治天下”。

比如今天掌权的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在国家公务方面占有一定的位置的人,他也仍然面临一个问题:很容易以创造政绩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很简单,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必须得有政绩。没有政绩,怎么接受考核,怎么提拔,还升得上去吗,怎么防止对立面的批评、攻击?所以一定要有政绩。那么,你究竟是把政绩放在前面还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要把“民心”放在前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含义。

庄子喜欢举一个例子,庄子说,你用儒家的那一套,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他说是“欺德也”,你侵犯了大道的功能。他说治国的人不需要涉海凿河,那儿本来是大海,你跳到海底下再凿一条运河,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他喜欢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庄子是文学家,文学家都喜欢夸张,不夸张就不生动,尤其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不夸张的话谁注意他呀?庄子还说“鸟高飞以避弋之害”,鸟都知道高飞躲避短箭。“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老鼠要想安全就要往深处躲。庄子的意思是老百姓什么事儿能干,什么事儿不能干,自己知道,老百姓都很聪明。不能偷东西,不能杀人,百姓知道这些事不能干。该干的事、不该干的事,有利的事、有害的事,老百姓都很清楚,你儒家就不要再啰嗦了,你不要对老百姓耳提面命,一天训八回谁受得了?这是庄子打的一个比方。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一类是彻底昏聩的,但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昏聩得那么彻底,我还有疑问。因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大部分亡国之君都只挨骂,说他好话的人非常少。为什么我说这个话呢?庄子最明显,他无数次地提出来,他说汤尧夏桀,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是非,他们在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究竟谁是谁非,说不清楚。我小时候学历史,书上就说,一个夏桀、一个商纣、一个妲己、一个褒姒,都坏得不得了。鲁迅就曾经怀疑过,夏桀商纣都是被女人给害了,女人能管多少事儿?这是另外的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亡国之君,他们是非常辛苦的,是非常勤政的,是事必躬亲的,是极其有为的,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他辛苦得不得了,而且他不许外戚参与政事。他又多疑,不放心,他对谁都不放心。这样的勤政皇帝由于刻意有为最后也造成了自己的失败。这样的例子也多得很。

我再补充一句,老子和庄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无主题而治”,多少有一点“小政府大社会”思想的萌芽。就是政府做的事儿有限,你尽量让老百姓按照他自己的天性,按照他自己的利益追求做事,略加引导即可。他的说法就算是乌托邦也罢,也能给我们作为参考。

“无为”的思想除了“无主题治国”以外,还有一个想法也挺好。《庄子》里讲得比较清楚,就是“上无为,下有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意思就是说你的权力越大,你的地位越高,你的官越大,你少说话、少做事、少折腾,你让底下干。这种情况下,“无为而用天下”,就是你没有说很多话,你也没有下多少命令,但是天下都听你的。那么“下”呢?“有为而天下用”。下边的,对不起了,老老实实给我干活去。你从早到晚,该加班加点就加班加点,你为我所用就是为天下所用,为国家所用。

老庄那个时期的书写得比较简单,那时候是刻在竹子上的,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的话,《老子》起码要有八百万字,《庄子》有四千万字。所以老子的很多话只是点到为止。那么今天我们讲他的话,也不是说让大家简单地照搬。是希望引发大家去琢磨其中的智慧。所谓“上无为而下有为”,你们琢磨琢磨,它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说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