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

摘要:习近平同志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

汲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滋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为政以德历来是对为政者的品格要求。我国古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意识到,决定政权兴亡的主要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我国古代在选拔人才时,大都把“德”放在第一位。《周礼》记载,乡大夫每年正月都要对本乡人才进行考察,“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诸子百家谈到选拔人才的标准,一般也以德为先。管仲讲“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孟子认为“唯仁者宜在高位”,荀子主张“论德以定次(爵位次序)”,等等。孔子说,“政者,正也”,即政治就是要让国家和民众都行正道,而为政者自己的德行尤为重要,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即为政者的道德作风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作风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上行就会下效,正人先要正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其他人都会环绕着他,这就是“为政以德”的力量所在。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秩序,人们的道德面貌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着更根本的作用。如果不重视道德教化,一味依靠刑罚等强制手段制服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会认为违反法律是可耻的,就不可能在内心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惩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甚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德治之所以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是因为它能使人树立羞耻心;一旦人皆知耻,国家治理就不难了。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