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关于喝茶都有那些有趣事儿?

唐宋时期关于喝茶都有那些有趣事儿?

摘要:在宋朝那些璀璨的繁星点点的文人中,即有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皆嗜好茶道,不仅讲究茶的烹制和吃法,而且对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与文化人的关系,本就非常特殊,其休戚相关,互为表里,很是耐人寻味,可惜现代人少有论著述及。

古代茶具

古代茶具

传说茶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的,至唐朝时,因大才子陆羽所作《茶经》而开始盛行,古人对茗茶之道非常讲究,宋人陶谷就在《清异录》里专辟了“茗荈(读作喘)门”一节论及茶道,文中列举了一个叫做苏廙(读作虞)的人所作的茗茶十六汤,苏廙何人也?已经难以考证,但据专家推测,此人大概是晚唐五代人,这个人非常了不起,是唐朝既陆羽后又一茶道专家,其所作《仙芽传》一书早已失散,但从陶谷文中记载来看,此人非但精于茶道,且对中国茶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贡献。

十六汤品为《仙芽传》第九卷,详细记载了汤禁忌,点茶注汤技要。且对点茶中的侯汤、注汤技法作了详细的阐述,所谓汤即茶之精髓和命门所在,若以名茶配滥汤,则名茶与凡品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古人讲究茶道,第一要务就在于汤的配制。苏廙从汤器、柴薪、汤的老嫩、注汤缓急标注十六品,表明苏廙不仅擅长煎汤,更是点茶能手。《十六汤品》在茶艺、茶道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苏廙则是中国茶文化的先驱人物之一。

苏廙对茶汤的研究对后来的茶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他讲到茶汤的老嫩时,让时人切忌在薪火正旺盛,水温刚炽热时,急急忙忙倾倒用做茶汤,这就好比把婴儿当做壮年人使,其功效如何,心中自明。在讲到茶汤的缓急时,他形象的比喻到,善操琴者声和则曲妙,善研磨者力合则色浓,曲调若是太过缓急则琴亡,如果力过缓急则研磨就会失败,茶汤若是不注意把握候火侯则茶就会了无生趣。在讲到煮汤的器具时,其极力推崇金银器,煮汤之用金银器,就象琴不可舍弃桐,墨不可舍弃了胶一样。世俗之人,炼水之器哪里顾得上选择,无外乎铜铁铅锡,为了取热而已,这样子煮出来的茶汤,腥气十足且苦涩不堪,而饮用之时,恶臭之气久久不去。若是按照苏哥们儿所言,现在的茗君子们大概都是庸俗不堪的俗人一个了,而用金银之器岂是现代人所能奢想的?在讲到煮汤的薪火时,其认为沃茶之汤,非炭火不可,而柴木性浮,性浮则煮汤太嫩,而炭则是汤之友,煮茶最忌浓烟蔽室,此为茶之大魔。苏廙这哥们儿算是把茶道精研到家了,古人之于闲情逸志,最讲究精致,文人士大夫享受自然之道如此给力,还真是把现代人看傻了。

据陶谷记载,盛唐之时的茶艺人手段相当了得,会一种叫做“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的点茶、分茶之道,具体来讲就是以茶粉入瓯盏,用沸汤点搅,带有某种游戏性质。比如“生成盏”,即在茶水表面变幻出千姿百态的物象来,这是高级茶艺人的通神之作,有一个沙门小和尚叫做福全的人,精于此道,其能将每一盏茶变幻成一句诗,其点茶四盏,成一绝句,浮于茶水表面,令人叹为观止。因为有此手艺,所以香客们络绎不绝,纷纷登门求观这种精湛的茶戏,福全不无自得的吟诗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其自视手段高超,竟连“茶圣”陆羽都敢取笑了。

再如“茶百戏”,在宋代时十分流行,有技艺高超的茶匠,能够施展妙手点茶于汤水表面,使得茶水水纹隐隐变换出各种物象来,让人看了好似花鸟鱼虫以及各种兽类,象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样,但不一会儿,就会随着水的温度变化和茶的沉淀而慢慢消失,当时人们就把此手法称做“茶百戏”,如变戏法一样,让人不可思议。而“漏影春”则是借助外物,用一张雕刻后的纸贴于茶盏中,然后倒入茶粉去掉镂纸,变化成花儿,用荔肉为叶,以鸭脚之类果物为花蕊,用煮沸的汤水冲入即可成一幅丹青画卷,看上去十分养眼。以上诸种技法,又称“水牡丹”和“分茶”,直到南宋时还流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则有著名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诗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