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峰: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特色(2)

韩振峰: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特色(2)

深厚的文化底蕴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治国理政必须具备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离开这种坚实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底蕴,任何国家治理过程和效果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缺乏底气。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墨、名、法、兵等诸家学说,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为后人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蕴含着“革故鼎新”“谐和万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古人关于“小康”“大同”理想境界,“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传统发展理念,“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的传统崇法精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传统从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则蕴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爱国理念。

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之所以如此富有深意,新思想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新战略之所以如此富有穿透力,与其富有深厚的传统民族精神基础和传统文化底蕴是不能分开的。

丰厚的思想营养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道道精神盛宴和文化大餐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营养。

治国理政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辟思想观念和经验方法,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依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国理政离不开具有思想和精神“滋养”作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志士仁人们追求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是对后人具有明显“滋养”作用的“思想营养品”,是当代中国人需要传承弘扬的“精神之钙”。

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等主客体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思想理念,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等;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鲜明道德价值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情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责任意识等;在处理人与人及其他人文关系中长期历练形成的那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思想观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庸致和的生活理念等,都是对今天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思想方法。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