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价值导向
治国理政还需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如古人强调的“民惟邦本”“敬德保民”;“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等,都是具有很强价值意义的思想理念,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人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涉及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
坚定的责任担当
治国理政须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要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其坚定的意志品格和超常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责任担当。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志向。古人强调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崇高精神理念,无不体现了古代志士仁人那种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觉地肩负起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历代领导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都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仅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而且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推进实施,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治国理政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总体战略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规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
(作者:韩振峰 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