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不能腐的约束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不能腐,就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使党员干部没有腐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这个笼子要松紧有度,疏而不漏,既要让法定的权力充分行使,又要有效防止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现象。如果权力不进笼子,就让滥权者进笼子。
用制度的笼子管住权力。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从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要强化制约。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权力,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个人行使,就像会计和出纳必须由两个人分别担任一样,明确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同时分管相互制约的权力事项,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监督。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着力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国家监察和审计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充分发挥反腐利剑的作用。从这几年查办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情况看,必须加强政治监督。要强化公开。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来监督权力。要完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首先制定了中央八项规定,随后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发挥了制度治党的重要作用。当前,尤其要着力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健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制度,更好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制度作用。
用党的纪律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四年多来,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在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一是在纪律和法律的关系上,提出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行纪法分开,把纪律挺在前面,用纪律管住大多数。二是在整合原来各项纪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形成了六大纪律的体系。三是结合党的建设特别是纪律建设实际,制定和修订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颁布问责条例,制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开展改革试点,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四是在纪律的执行上,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五是按照“两个为主、两个覆盖、两个责任”的要求对纪律检查体制进行改革,等等。所有这些,使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丰富发展,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有效发挥了党规党纪在“不能腐”中的纪律保障作用。
四、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使廉洁从政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不想腐,就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党员、干部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动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指明了方向。
铸牢理想信念这个魂。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坚守“权力姓公”的底线,消除以权谋私的念头。从大量腐败案件看,领导干部只要奉行不讲理想讲实惠、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原则讲钱财的错误信条,就会在“围猎”中被捕获,出现违纪违法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才能顶得住诱惑,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才能站得稳脚跟,固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败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秉公用权、廉洁奉公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为人民谋福祉、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虚心向人民学习,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成就事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中,努力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坚定文化自信这个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因素,把培育廉洁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感染力、渗透力和传播力,使廉洁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追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