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路上的“善后先锋”

强军路上的“善后先锋”

他,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情温暖群众心灵,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面对军队调整改革,他放弃去战区机关和一线部队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善后办做“不起眼”的善后工作;参军27载,他曾10余次调整岗位,始终初心不改、兢兢业业,先后1次荣立二等功、7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信访干部”。

他,就是被誉为“善后先锋”的北京军区善后办老干部处处长全忠。

全忠(右一)为来访群众解惑答疑。权东摄影

忠于党的事业 勇于担当作为

“党的需要就是军人的第一选择。身为党员,要永远记党恩、知党责、听党话,时刻为党分忧、为党解难。”

随着军队调整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叫“善后办”的单位应运而生,这是全军各大军区撤编后专门成立的一个机构,主要担负为战区部队提供保障、解决遗留问题、搞好老干部服务保障等任务。

军改前,面对撤并降改,单位挨个征求去向意愿,每人可填报3个志愿。身边的同事和战友都对全忠说:“你已经干了9年信访,是老典型、老先进,还是首长身边的‘红人’,找首长说说吧,争取去个好单位。”

全忠的回答斩钉截铁:“党的需要就是军人的第一选择。身为党员,要永远记党恩、知党责、听党话,时刻为党分忧、为党解难。”

最终,全忠在志愿表上只勾选了“军区善后办”一项,果断地去了善后办。军改后因无信访办编制设置,全忠在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同时,仍然挑着信访工作的担子。

善后办的信访工作有“三难”:难在面对的都是错综复杂、久啃不下的“硬骨头”;难在没有退路和缓冲,当不了“二传手”;难在人少、事杂、压力大,干得好是本职,干不好是失职。

“善后如殿后,殿后无退路!我们干的尽管是善后工作,但时时事事不能落后。”为此,全忠一到善后办,就立下接访“四不、三到位”的规矩。“四不”即:一不烦,二不躲,三不推,四不怕。“三到位”即:诉求合理的及时协调解决到位,诉求不合理的耐心疏导到位,确有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有困难,找全忠!”这是来访群众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原装甲1师退伍战士王帅,2006年8月被诊断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次年年底退伍,返回老家一直住院治疗。因评残受阻,王帅和父亲走上了上访之路,一访就是10年。

后来,王帅的父亲王秀生慕名找到全忠。全忠认真研究政策后,认定符合评残条件。接下来的两个月,全忠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先后10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山西长治的军地部门,为其补办了评残手续。

当全忠亲手将“残疾军人证”递到王帅手中时,全家人泣不成声,抱在一起,哭作一团。老泪纵横的王秀生紧紧握住全忠的手说:“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没有您,我们这个家就完了。我们全家永远感激您!”如今,王帅每月可领到国家发放的数千元补贴,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

全忠(左二)到山西长治与地方民政部门交接退伍战士王帅的评残手续。权东摄影

对于全忠的责任心,原北京军区通信团退休高工段晋辉深有感触。他所住的军队某小区经济适用房9号楼,因施工队偷工减料导致水质有问题,老干部苦不堪言,他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被推来推去。

受老干部们委托,身为9号楼党支部书记的段晋辉,怀揣由28名户主签名的申诉信找到全忠。

全忠热情接待,耐心询问。次日一大早,他又专门到现场查看,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发现是因上下水管线未按要求铺设、饮用水和污水混合所致。全忠当即起草报告上报解决。3天后,施工队就来到小区,挖开坑道,重新铺设,解除了老干部的心中烦恼。

由于表现突出,去年11月27日,全忠作为全军善后系统的唯一代表,在中央军委学习宣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介绍了工作体会,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称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