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人物眼中的中国抗日战场

历史风云人物眼中的中国抗日战场

摘要:中国军队从1939年冬开始发起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惨重的杀伤,使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日军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击溃英、苏,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这样破灭了。

5月9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60年前的这一天,整个欧洲都在泪水中欢歌———而在亚洲,中国的抗战仍在激烈进行。中华民族的最后胜利,还要等到3个月后。

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对于中国人民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位二战中的领袖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罗斯福的这种假设成了现实,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良志说,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中国的抗战就开始了。这比欧洲反法西斯战争早了将近8年。

在二战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

早在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时,日本也制订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各岛国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积极准备“南进”。

然而,当日本海军耀武扬威于印度洋时,陆军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与之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军事科学院著名军史专家彭训厚说,中国军队从1939年冬开始发起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惨重的杀伤,使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日军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击溃英、苏,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这样破灭了。

正因如此,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逾六成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

1月21日,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

此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仍以极大的牺牲勇气和国际主义精神,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

“派出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队伍,包括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

“我们打得很勇敢,以至于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线。’”另一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薛文涛,至今还记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雪普莱在采访孟关之战后写下的这样一段报道,“如有人仍怀疑中国军队之作战能力,想系未见华军在孟关之战斗。”

接任史迪威担任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及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苏尔登将军后来回忆说:“在此区作战的华军对盟方战役的整个成就贡献至伟,击毙大部分日军者皆因中国地面部队之功也。”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军进犯绥远,企图从西南迂回苏联,后因傅作义将军率部抵抗而失败。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各种抗日武装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日军的抗击。”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敏说,日本关东军驻屯东北边境,本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由于各种抗日武装的奋勇抵抗,使关东军忙于讨伐,对苏作战的准备一直未能就绪。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按德日间的盟约,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

“日本为何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呢?”军事专家刘庭华认为,这其中既有苏联有所戒备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

他援引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话说:日本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太大,对苏开战办不到。

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抗战时期曾担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