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慎独慎微修身的要求。品读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联系现实思考党员领导干部慎独慎微话题,我不禁想起了明代两则劝喻修身的故事:
据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讲过一个乘轿见闻——《轿夫失足》:一天,他乘轿进城,途中遇雨,轿子行得极慢。仔细一看,原来轿夫穿了一双新鞋,正很小心地躲避那泥水。不料,到长安街后,路更难走,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坑。自此,他不再爱惜自己,不仅鞋子全被泥水所污,而且浑身上下已无净处。于是,王廷相讲了一个迄今发人深省的观点:“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另一个是比王廷相稍晚一点的明代理学家刘元卿写的寓言——《猩猩嗜酒》:说一群猩猩,见猎人在山下的路边上摆了装满甜酒的酒壶和酒杯,知道是为了诱它们上当,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骂了一会儿,见无人回应,有的猩猩便与同伴商议:“为什么不去稍微尝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能多喝!”于是猩猩们就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小杯,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自我感觉良好。如是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控制不住了,就干脆端起了大杯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这回事,个个喝得天晕地旋,结果无一漏网均被猎人捉走。
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说明了“祸自微而成”的道理,但劝人修身的着力点却各有不同。前者揭示了人“倘一失足”往往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心理,后者则描出了人腐败于初始容易产生的一种侥幸心理。看一看古今官场上的那些腐败分子,一从政一做官就放手干坏事者几希,大都是起先比较谨慎,或一次“被动失足”,或一次“好奇心体验”,便被打开了放纵的“潘多拉盒子”,渐渐由舒服着并快乐着,到后悔着并欲罢不能着,直至“浑身脏透”“酩酊大醉”。因此,历史上许多以清廉著称的官员,在修身上无不是“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十分坚定地慎独慎微,就小事小节防微杜渐,以至留下了“羊续悬鱼”、“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拒礼佳话,出现了“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等慎独典型,也让人领略到了“慎独慎微”在成风化人上的魅力和效用。
个中道理,正如唐代名相陆贽所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就像那群经受不住诱惑的猩猩,喝了感觉很美,还想再喝,并且越喝胃口越大。从收受“鞭靴”“衣裘”等小打小闹开始,逐渐向“币帛”发展,向“车舆”“金璧”猛进,最终犹如蝼蚁所蚀之堤,再也无法抗洪,唯有一败涂地的结局。正应了那句谚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