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慎独慎微是领导干部修身的准则(2)

坚守慎独慎微是领导干部修身的准则(2)

我们在引用古代清官廉吏名言警句教育官员时,经常会讲这样一个观点:一些封建官吏尚有这般境界,我们现代官员理应认识更高。这其实是说,从党纪国法到制度规定,没有任何一条一款允许谋取私利、捞取个人好处。故而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始终坚定慎独慎微,以守住清正廉洁、保持不贪不沾,对于各级官员尤其领导干部来说,犹如人之吃饭穿衣,是一个最基本的修身常识。然而,常识性的东西有时又十分富有真理性,恰恰就在这个连封建官吏都懂得的道理上,一些现代领导干部却时常犯糊涂。他们不仅不信“始为一念之差,遂至终身莫赎”的古训,就连严肃的党纪国法也愣是拿着当耳旁风。今日东家曝光一个“百千万贯犹嫌少”的大案要案,明日西舍又翻出一个“堆积黄金北斗边”的窝案串案,不断摧残着社会的公信力,以至陷党于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的危难之中。

所以说,在那些无视小视慎独慎微的现代官员那里,尽管他们的唯物辩证法背得滚瓜烂熟,但其境界决不比认知“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的封建官吏更高尚,因而他们如古代贪官污吏一样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果,也同样是一个咎由自取的必然。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为两打香烟的开支惴惴不安:“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为两打香烟而深深自责,彰显了人民领袖自律的不匿金心。“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慎微的品德难能可贵,不是难在利益取舍,而是难在信念觉悟。今天,每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更多,只有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不因没人知道的“小腐败”而违规逾矩,不因没人关注的“小问题”而姑息迁就,不因没人看重的“小意思”而欣然笑纳,才能在慎独慎微中积下尺寸之功,以修养金刚不坏之身。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严于律己是党员领导干部为政之要、成事之要、修身之本。像梅花一样于“已是悬崖百丈冰”中傲雪而放,固然能够彰显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修身定力,但像兰花一样于众目睽睽之外,做到“兰在幽林亦自芳”,更能真实地检验和反映出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修养洁浊。正因为此,坚守慎独慎微应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也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修身自觉和关节点,更是领导干部道德高尚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本质属性。

历史典故注解

1. “羊续悬鱼”:出自《后汉书·羊续传》。汉时,羊续为南阳太守时,有府丞送鱼给他,他把鱼挂起来,府丞再送鱼时,他就把所挂的鱼拿出来教育他,从而拒绝了馈赠。后用以形容为官清廉,拒收贿赂。

2. “山涛悬丝”: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3. “苏琼悬瓜”: 苏琼为官一生廉洁奉公。初当南清河郡太守时,郡里有个当过乐陵太守的赵某,80岁退休还乡,他对人们传说中的苏琼如何如何廉洁心存疑虑。五月新瓜上时,赵某来见苏琼,言谈过后,他要把一对新瓜留下,苏琼当然不允。他倚仗年纪大,苦苦相请,苏琼只得将瓜留下。但苏琼并不打算享用,只是把瓜原封不动地悬挂在郡府厅堂的大梁上,以作警示。

4. “周新悬鹅”: 周新,明代广东南海人,以善于断狱而著称,人称“冷面寒铁”。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时,有位欲求官的人前来拜见。来人拿一只烤鹅说让周新尝尝鲜。周新对送礼者说:“不收礼是我的老规矩”!来者听周新这么一说,把烤鹅放到了桌子上,便转身抢步出门了。虽然只是一只烤鹅,但在周新眼中此举和行贿百金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就命人将此鹅高挂在大门之上,以此告戒送礼者“免开尊口”。从此送礼者绝迹,“周新悬鹅”便深深地烙在了百姓的心中。

5. “一钱太守”刘宠:出自清代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汉代清官会稽太守刘宠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将政令及刑罚尽量简化,免除很多苛捐杂税,让老百姓深受感动。他离任时,山阴县很多老人来为他送行,并坚持要送他100个大钱,刘宠在万般无奈下只好接受他们的一个大钱,留下了“一钱太守”的美名。 

6. “二不尚书”范景文:明代范景文,位尊权重,却清正廉明,从不以权谋私。为表自己的清廉之心并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特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并放言,倘有人违犯,莫怪他翻脸无情。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

7. “三汤道台”汤斌: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为政,两袖清风,每日三餐以豆腐清汤为肴,百姓因此给了他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名。

8. “四知先生”杨震: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一日出差路过昌邑县。到了晚上县令王密携十金求见杨震,悄悄说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被说得惭愧至极,急急携金而归。此事传开后,大家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9. “五代清郎”袁聿修:袁聿修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他为官五十多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升米的薄礼也未收过,于是人们称他为“五代清郎”。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