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日寇仍不死心,仍想引诱他出山搞华北五省自治。不久,日寇在天津成立所谓“中日密教会”,谎称段祺瑞为会长,更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四处活动,组织便衣队,扰乱社会治安,助纣为虐。段祺瑞虽在上海,可消息渠道既多又快,深感倘若谣言四处传播,危害必大。于是他致电王揖唐、曾毓隽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余养疴海上,不问世事。目下华北局势严重,恐有假借名义,为轨外行动者,殊非爱国之道。
盼诸弟严密访察,告知地方当局,严加制止。”
再说王揖唐附逆心切,段祺瑞南下后,他仍不遗余力为日寇效命,并试探段祺瑞对重返天津的意向。由此,还闹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电报风波。据载,1935年的一天,王揖唐给段祺瑞发了一封非常古怪的电报,全文为:“玉裁诗集,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这封在局外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的电报,段祺瑞一看却是心知肚明。
原来,王揖唐初名志洋,后改名王赓。“玉裁”原指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但此处则隐喻段祺瑞。“五部”是指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段祺瑞看出日寇仍要他出山,心想现在毕竟在上海,日寇也奈何他不得,但如若含糊其辞,恐日后蒋介石晓得了必生疑心。于是断然拒绝了王揖唐的邀约,并复一封电报如下:“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
即已预约者,请作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揖唐和段祺瑞的电报往来,尽管都用了暗语,但不知何故竟被一些嗅觉灵敏的记者获悉了。就在段祺瑞复电的第二天,上海一家报纸用醒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一段让局外人颇为不解的文字:“预约诗集有五部,段祺瑞不出售;津王某来电,措词闪烁;段复告务须一切作罢,态度坚决可佩。”一时猜测纷起,不少记者索性跑到段公馆探问究竟。段祺瑞感到这是向国人表明自己心迹的大好时机,就干脆请《立报》记者把往来的电文公布于众。他的这一爱国举动,深得人们的赞许。
蒋介石几次面谒段祺瑞,敬称“老师”,甚至一再向外透露,准备不久改组政府,推“老师”为总统。
段祺瑞自1926年被冯玉祥将军赶下台后,隐居天津,不久就成了虔诚的佛教徒。他日常除喜欢诵经外,就是搓麻将、下围棋。到上海后,他衣食无忧,起居如常。尽管他对世事表现出超然的姿态,但前来拜访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既有国民党政要,也有故友旧部,还有一些新闻记者。蒋介石对段祺瑞始终十分关心,据段式巽回忆说:“先父寓沪期间,蒋氏除供应我一家生活上所需,诸如住宅、仆役及医疗等一切开支之外,每月另致送一万元供先父使用。”蒋介石特派钱新之负责照顾段祺瑞的日常生活,并不时念及问候。蒋介石亲自登门拜访段祺瑞的细节,颇能反映他对老师的态度。据段式巽回忆说:“那次蒋氏来访,管门的不认识,竟未启大门迎车入内,听任蒋车停在路旁、局处车内坐待。我从二楼遥见似有客至,下楼向仆役询问,接过名刺,则赫然蒋氏。急忙迎入,并扶老父出见。蒋氏向老人先致问候之意,坐定后又对老人的起居寒暖、身体现状及医疗情况等,询问甚详。情意殷勤,言词亲切。坐了一个多小时方辞去。”据徐铸成先生回忆,蒋介石几次面谒段祺瑞,敬称“老师”,甚至一再向外透露,准备不久改组政府,推“老师”为总统,他自己任副总统,等“老师”百年以后,他再当总统。另据吕子韬先生告诉笔者,蒋曾把段接到南京游玩,陪段参观他自任校长的中央军校,一路上搀扶着段,其实蒋是做给中央军校的学生看的。段祺瑞心里很清楚,1935年,他被蒋介石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时,他就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而是一直未就职。
段祺瑞在弥留之际,留下亲笔遗嘱,内讲“八勿”,阐述复兴之道。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沪寓,享年71岁。段在弥留之际,留下亲笔遗嘱,内讲“八勿”,忧国忧民,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其中说:“余年已七十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国虽危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单。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去世后,蒋介石拨给段家10万元作为丧殓费用。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表彰段祺瑞民国初年两造共和立功勋。段祺瑞是安徽人,他去世前,蒋介石曾拨款20万元在黄山为段修了墓道,造好了祭堂。但他家人亲友对安葬地意见有分歧。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坚决反对把父亲葬在黄山,公开声称:“老爷子一身事业在北方,应该安葬到北方去。”可私下里他则说:“蒋介石这小子不是东西,将来决没有好下场,咱老爷子身后也不能和他沾上关系。”钱新之为此征求蒋介石意见,蒋一改常态,颇有气度地回电说:“芝帅葬地弟无成见,总以其家族之意见为重,唯弟意芝帅生前事业究在北平,故若营葬北平,亦可为民族历史增光宠也。”12月9日,段祺瑞灵柩运抵北平,暂厝于西山卧佛寺。段祺瑞去世后,段夫人迁居愚园路近江苏路口的一幢花园洋房,蒋介石仍派人每月送去生活费5000元,直至其终享天年。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直到1963年,段祺瑞侄子段宏纲和章士钊方在北京万安公墓觅地安葬了段,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北洋军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得以盖棺,也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礼遇了。究其原因,这同毛泽东对他的一番评价有关。据段式巽回忆,解放初期,章士钊到北京后,曾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东。毛阅后呵呵一笑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1953年春,段式巽去北京,章士钊、李济深两位老人对她说:“你想,政府买下你段氏一处产业,花三千元,使用你们的房产,也每月按粮价折款付给租赁费,何曾作为‘敌产’对待?”这正说明,人民政府也肯定了段祺瑞在晚年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