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定目标强基础抓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报告提出2017年要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在坚守红线前提下抓住山水林田湖这一既基础又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2017年具体目标任务就是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
以上三个大方面的重点工作关切着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群众对此都有着迫切的期待与厚望,体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继续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增进人民福祉,切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力争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信心和决心。
三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们要有思想上的自信;从十八大以来的施政理念与路线方针政策看,我们已经有了行动上的自觉。当前,中国确实到了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和机遇期。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致的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的“倒逼”机制。而且,经过十八大到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上下努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长期努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理论理念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定就会实现。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能得到圆满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促进“和解”的过程。在实践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把中华文明中生态思想与西方工业文明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样态,它把发展工业化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条又好又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可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也是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的一条文明新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不仅贡献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还贡献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副秘书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