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水源涵养地40万村民如何脱贫(2)

京津水源涵养地40万村民如何脱贫(2)

后甸子村 李金山:金山银山花果山

平泉县,河北省东北部最边远的县城,北靠内蒙古、东接辽宁。县城南部15公里外,有一个后甸子村,进村出村只靠一条马路。

过去,后甸子村道路之难走远近闻名——后山地势高,临街地势低;夏天蹚水踩泥,冬天踏雪爬冰,这就是该村曾经的现实写照。2015年,后甸子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700元,比县里低了5000多元,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

这个总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光荒山就有1100亩。人均不到半亩地,种不了玉米,也打不出多少粮食。

村民们不是没有尝试过自力更生。1980年代,村民王志仓也曾探索过自己种果树。不过,因为山上缺水,又没有什么经验,自家2亩地上的100多棵果树,没过几年就死了。

脱贫攻坚靠产业,谁都明白这个理儿,但靠农民单打独斗就是行不通。

改变发生在2013年。村支书李金山开始谋划着发展林果经济,他通过科学管理加上精心呵护,试种了200亩果树,当年果树长势喜人,但是群众参与率却很低,“我想带着大伙一块富起来,就必须整村推进,一户都不能落下。”

2014年10月,李金山发动村民以地入股,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开荒造地发展林果产业。当时,后甸子村的合作社,是全县第一家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合作社。那段日子,李金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挨家挨户走访,帮村民算账。

李金山放出豪言,把整个山地都纳入规划,在7个山头坡地栽植苹果、梨、桃、杏等7大类、32个品种的果树。同时,为了弥补果树见效前的收入不足,还采取林薯、林菜、林药间作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他向村民许愿,待果树达到盛果期时,合作社将按2:2:6的比例对年度收益进行分红,即提取20%给入股户分红、提取20%作为公积金壮大集体经济、剩余60%按全村人口进行分红。

村民心中的问号打开了。最终,全村403户入社率达到了100%。经过2年多的发展,新栽果树达到13万株,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近2000亩,实现了“从春摘到冬,一年四季不断果”。

就这样,李金山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果树,成了后甸子村村民“不敢想象”又“现实可取”的致富之路。

沿着近10公里的环山路一路前行,山上松柏披绿,山间果树缠腰,山下瓜菜飘香……经济发展了,后甸子村的村容村貌也跟着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两年,村里的路实现组组通、户户通,家家吃上自来水,主要街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网络电讯实现全覆盖。

“人地皆入股,合作奔小康,这是我最初的想法。”李金山说,后甸子村不讲“人均”,因为那样是拉齐找平,我们讲的是“人人”纯收入过万元,这样才没有贫困人口。

如今,后甸子村68户贫困户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成了“流转土地获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入园打工挣薪金”的“三金”农民。原来赋闲在家的劳动人口大多数都到园区打工了。2016年年底,全村集体脱贫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比2014年翻了一倍不止。

“共建花果山、同圆小康梦”成了后甸子村村民们的心声。全村不到1300口人中,有28名党员。在李金山的带领下,这28名党员全部被吸纳到合作社的产业链上。74岁的村民曹忠武身体还算硬朗,经常带头在园区内做防火,搞种植,与年轻人相比毫不逊色。有着50年党龄的他常说,“挣60块钱的工资,得干出80块钱的活儿才算对得起良心”。

经过专业培训的王志仓,如今也成了种植果树的能手,还当上了合作社种植队的队长。修路、瓦工一肩挑,王志仓的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这让他心气儿很足,“有钱了,我还想着把果树种好了,把山看好了,最好能当上党员,给党多交点党费。”

如今,李金山又开始念起了新的致富经。他计划在村里开发旅游、休闲观光和采摘项目,配套建设农产品养殖体验园、农家院、垂钓园等设施,打造以旅游观光为主、农业产业为辅的精品现代农业片区。

强调产业扶贫,就是为了不致返贫。李金山说,“我们村的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一个人富不算富,少数人富了也不算富,大家都富裕了才是幸福。”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