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健:在“精准”上下足功夫

许宝健:在“精准”上下足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一直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心间。他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每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阐述和强调。今年他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精准扶贫既是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导思想;既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从实践来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脱贫攻坚越是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就越是要强调精准,坚持精准,在精准上下足功夫。

精准扶贫,要在靶向瞄准上下足功夫。要搞清楚扶谁,就要做到精准识别,否则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啃硬骨头就无从下嘴,攻坚拔寨也不知从何下手,攻坚战怎么打,如何能打赢?当然,精准识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不简单。当前,我国贫困户的识别标准是收入标准,且不说如何精准统计农户的收入,即使算清楚了,有的收入高的也不见得比收入低的生活好过。因此,我们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和建档立卡工作中,一定要发扬“工匠精神”和“绣花”精神,既要考虑看得见的因素,也要考虑看不见的因素;既要考虑生活维度,也要考虑健康、教育等其他维度;既要尊重民主评议的结果,也不能与实际收入产生较大差异,造成扶贫中的不公。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配置资源上下足功夫。贫困自有造成贫困的原因,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不同,要逐村逐户分析原因,找对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开准药方。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能扶贫开发脱贫就要积极发展生产,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就异地搬迁脱贫,还有生态保护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医疗救助脱贫等,最后才是社会保障兜底。贫困地区情况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绝不是简单地给贫困户分钱,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要精准配置,用在刀刃上,帮在关键处,发挥杠杆作用。

精准扶贫,要在建立精准脱贫台账上下足功夫。精准脱贫要“人”“数”合一、“人”“数”对应,不能“人”“数”分离,更不能只见“数”不见“人”。过去我国贫困人口的统计就是没有具体落实到人头上,也就是说,过去有多少贫困人口、每年有多少人脱贫是清楚的,但谁是贫困人口、谁脱了贫,则不大说得清楚。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要求,“要把不清楚变得一清二楚”。要对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贫困户精准脱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要把每年脱贫的都是哪些人、在哪里搞得一清二楚。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评估扶贫成效上下足功夫。评价精准扶贫成效,既要看脱贫的数量,也要看脱贫的质量,绝不能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总书记的提醒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