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慈恩寺曾是玄奘法师主持的译经场。寺内的大雁塔,则是为了存放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佛像、经券而建。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交流不断。两种古老文明交相辉映,促进了彼此的成长并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佛教无疑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纽带,两国之间多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佛教得以顺利展开的。
第一,思想文化的交流。中印文化交往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就是思想文化的交流,而其中最核心的又是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佛教中国化;二、中国佛教回流印度,玄奘早在印度求法期间,已应梵僧要求,曾将马鸣的《大乘起信论》汉文本译为梵文,“流布五天”,当时印度僧人对此书甚为推崇,此举被称为 “法化之缘,东西互举”。赞宁的《宋高僧传》在记载唐代僧人含光的传记中很明确地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将枝叶植入中土,又生枝干传回西天的事情;三、中国思想在印度的传播,比如玄奘翻译《道德经》,该经作为道家、道教的最重要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著作之一,翻译成梵文在印度流传,应该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
第二,文学艺术的互鉴。从南北朝起,印度的寓言、神话、故事等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即鬼神志怪,比如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唐传奇、唐代变文的出现又为中国文学大添异彩,有《古镜记》《黄粱梦》《南柯太守传》《目连变文》《地狱变文》等。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佛教传入之始,佛教造像也传到中国,佛教造像既有印度本土的特征,也深受希腊造像艺术的影响,中国接受佛教造像艺术后,开始创作中国佛教造像,出现了“梵华和光”的特征。在绘画上也受到印度的影响,创造了新的绘画方法,比如利用晕染法表现立体感,曹不兴借鉴印度艺术创造出“曹衣出水”的样式,这些艺术方式也广泛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佛教的建筑也随之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中国的佛教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方式为主,吸收改造印度建筑样式,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印度音乐大概在汉代已经传入我国,中间经历南北朝,唐代时相当盛行,在中国已经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印度的文学艺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不仅在体裁、内容、形式上对中国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在审美情趣、创作方式、技术方法各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
第三,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印两国科学技术的交往开始很早。比如天文知识的互相学习,印度和中国在古代关于天文的很多知识都有相似之处,在现存汉译的大藏经中,也大量记载了与天文相关的内容。印度的算数也传入中国并产生了影响,在《佛本行集经》《华严经》等典籍中介绍了印度算数,在《隋书·经籍志》中列举了很多印度的天文学著作,如《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阴阳算历》《婆罗门算法》等,在佛典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五经算术》《孙子算经》等学术著作。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医药学都相当发达,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医药学也随之而来,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了很多医术的名字,如《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诸仙药方》《释僧医针灸方》等等,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也有不少印度的医药文化。中国的印刷术和造纸术也曾传入印度。唐冯贽《云仙杂记》说玄奘当时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可见7世纪中期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就可能已传到印度,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很多中国物品也传入印度。
第四,政治外交的进行。中印两国的政治外交经常借助佛教交往进行,有的时候二者甚至很难区分开来。两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印两国的政治外交就已经相当频繁,如元嘉五年(428)天竺迦毗黎国遣使奉表,奉献金刚指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景明四年(503)南天竺国献辟支佛牙等等。从相关的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北印度、中印度、南印度都有使臣前来,有的印度国家一年之内数次遣使。到了唐代,中国一统,国力强盛,北印度小国林立,出现两个联盟,中印双方的政治外交更加频繁和直接,其中玄奘起了相当的作用,贞观十四年(640)秋末玄奘在印度会晤戒日王,次年戒日王就数次遣使至长安。贞观十七年(643)大唐遣使臣李义表、王玄策出使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王玄策、蒋师仁再次使印,玄宗的时候敕令张韬光及悟空等四十余人西行。
第五,经济贸易的往来。中印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开始很早,而且贸易往来与政治外交经常难解难分,有些商人经常打着国家使臣的旗号,以外交之名行贸易之实,也有一些正式的国家使臣也会同时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唐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印的经济贸易活动也通过海路进行,政府专门建立市舶司,其中就包括对印度贸易的管理。
第六,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信徒与日俱增,与佛教有关的宗教活动也经常举行,随着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广泛,这些活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俗。南北朝时期佛教义邑流行,对民间结社有一定影响。在唐代的时候,印度的杂技、幻术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民间的娱乐生活。在隋唐等朝代,中国人还喜欢用印度名字或佛教词汇来为子女和地方命名。宋代以来,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简易化,对民间造成了更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中国民间的习俗和生活。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继承玄奘大师等先贤志愿,继续发挥好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大慈恩寺方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