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2)

王丽萍: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2)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趋向科学化的学科使命

比较分析是有助于在社会科学中形成科学解释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政治学学科发展意义上,比较方法是使政治学研究趋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政治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核心。

每个学科在知识获得和积累方面都有其规则。政治学源于哲学并逐渐转变为一门社会科学。按照科学的考察标准,在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整体定位方面,依据其概念、理论、解释规则以及研究的主题等方面特征,政治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被称为一门科学。但是,比较政治学因其强大的方法论而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科学依据更强的分支学科,在致力于发现政治现象的一般规律并提供理论解释方面更接近科学研究。

深切的现实关怀是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鲜明学科特征。比较政治学在解释充分性与预测准确性的学科使命中更倾向于后者,这常常使其承载了超出本身实际能力的学科任务。现实政治运行变幻莫测,时常会挫败比较政治学试图进行科学预测的追求,使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积累发生自我否定和突然中断,这导致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显得很不连贯,也不统一。

探索和发现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命题

近年来,有关中国经验或基于中国经验案例的研究与比较政治学的关系,成为比较政治学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这一点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需要加以强调。研究者如果缺乏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深入系统考察,或是试图透过西方标准的棱镜来审视中国,就很难将中国纳入一般的比较分析框架,对中国现象将难以理解,也无法解释。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事实,忽视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在实践层面是短视的,在理论层面则会导致知识和理论的片面性。

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渐进的改革路径,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国既表现出自身特色,也表现出一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

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及其相关研究,不仅具有本土意义,而且具有全球价值。但是,久已存在的学术偏见以及先入为主的经验视角,抑制了比较政治学研究者将中国经验纳入一般比较分析框架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们将学科中已有的一些学术讨论与发生于中国的实证案例联系起来。中国案例往往被置于特殊的理论与话语体系中加以讨论。这种执着于过时和陈旧的国家类型认知或概念框架的比较分析,会使研究者错失将中国经验与更为广泛的学科议题讨论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术创新的重要机遇。

对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者而言,需要尊重学科传统与学术规范,重视学科的方法与理论积累,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发现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命题,以此丰富比较政治学及政治学理论,为学科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在认识论意义上,对中国政治的认识也需要将中国置于比较视野中,因为如果只关注和研究中国自身,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认识和理解中国,重视中国特色与关注其他国家及一般规律同样重要。

在实践意义上,中国的国家治理也可从比较政治研究中获得重要启示。比较分析赋予人们宽阔的经验视角和宝贵的伦理视角。由比较研究所揭示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有关社会与政治现实的理解,思考扩展制度改革与调整的空间,丰富不同领域公共政策的选择等,都具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在政治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比较政治学因其实证研究和比较的方法论特性,表现出创造理论假设和新概念的重要潜力,因而具有理论创新潜力。政治学研究中的许多理论和分析概念如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于比较研究。过去数十年政治学学科发展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政治学家都是比较研究者,这一事实也可佐证比较政治学对于政治学学科整体发展的意义和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