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及其特征

2016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及其特征

——基于权威期刊统计样本的分析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2017—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经济学类排名前20名的杂志中,依据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下二级学科平衡分布的需要,选择了15本统计样本期刊。由于其他类别的杂志也刊有经济学类的文章,为了保证覆盖面和代表性,又选择了其他4大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管理学类、社会科学总论类和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各自排名第一的期刊,构成了共19本统计样本期刊。基于这19本期刊2016年发表的经济学学术论文,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按专题分类排出了2016年中国经济研究前20大热点,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三农、自主创新、货币政策、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公共经济、企业成长、区域经济发展、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财政体制、企业融资、金融体制、中国对外投资、就业、经济体制改革。

2016年前20大热点与2015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见表1),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同时,笔者又对以上期刊发表的全部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按频次高低进行排序(见表2),也发现了基本一致的共同特征。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成为新亮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这一研究热点从2015年的第26位迅速跃升到2016年的第10位,上升幅度在20大热点中排在第一,而且首次进入前10,成为新的年度符号。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

在理论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新理论、新观点,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又指导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成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宝贵财富,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因此,今天中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将这些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经济理论体系或经济学说,从而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上升到新的境界。

在经验层面,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2016年人均GDP也达到8000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没有遵循西方各类经济学说开出的药方,而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实现了比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更快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展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成功的实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成功发展的实践经验中,理应孕育着并可以总结出指导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说,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历史责任。

在实践层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难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入这一阶段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难以自拔。这就需要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实践,破解新难题,引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