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正确方向,开展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为人民解放而诞生,为人民造福而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理论创新的开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否则理论创新不仅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反而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不断取得丰硕杰出的成果,之所以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支持、拥护和赞成,根本原因就是理论创新关注人民的实践、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创造人民的幸福,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理论创新推向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他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就为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工作、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指明了坚定正确的方向。所谓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就是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就是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理论创造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换句话说,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去研究问题,去创新理论,去推进中国化,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有成功的希望,才能有创新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工作中,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宗旨,提出了一系列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光芒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
四、坚持联系实际,深化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始终保持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把握新形势、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实现新任务、完成新使命出发,提出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富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开创了实际工作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他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市场作用的新论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深刻地体现着紧密联系实际、围绕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推动实践发展的鲜明特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