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近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一论述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就是要让理论回归生活,让认识走向实践,让普遍性与特殊性接轨,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创造美好未来。这一论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认识两次飞跃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四种方式方法。它们突出的重点各有不同:日常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性,具体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灵活性,形象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艺术性,生活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这四种方式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其旨归在于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1.日常化。日常化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化和长效化。从时间上说,日常化意味着持续性或不间断性,意味着它不是临时的宣传任务,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常抓不懈,要建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持续性,就要在培育工作中强调贵在坚持。从空间上说,日常化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要到位,要做到不留死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须从每一个人抓起。

日常化还意味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途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要达到日常化,还要突出创新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进行决定了培育工作在时间上的重复性,而时间上的重复往往容易导致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创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化要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要求培育工作既要持续进行又要不断优化,既要常抓不懈又要推陈出新,实现持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2.具体化。具体化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没有具体化,工作不分对象千篇一律,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具体化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

具体化关键是培育对象的具体化。对于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培育方案、不同的培育方式。例如,从纵向看,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征。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从这方面说,少年不同于青年,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在学生中,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对象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培育。又如,从横向看,对象还有行业的区别,不同行业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行业习惯,甚至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工作中注意对象的行业特征。

具体化还要求有区别地、具体地对待历史传统。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历史文化传统,要明辨精华和糟粕,在此基础上决定取舍。

3.形象化。形象化的目的就是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更为生动。这就要转变宣传工作的传统方式,从侧重理性灌输到侧重感性引导,从偏重理性因素到偏重情感因素,从上传下达走向平等沟通。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沟通氛围。在沟通中,要尽量采用更为生动有效的沟通方式,如非正式沟通、平行沟通、双向沟通等。要做到形象化,还需要尽量吸收民间鲜活的话语,在培育中尽量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使理论体系向话语体系过渡。

要做到形象化,还要吸收艺术元素,借鉴艺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让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