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2)

4.生活化。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实践,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和生活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生活,否则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价值观的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

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我们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生活化要求两个面向:一是要面向基层,因为基层最能体现工作和生活的丰富性,是最接地气的地方;二是要面向百姓,因为百姓是生活的主体,离开百姓,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可言。要贯彻生活化,还要做到家常化。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多采用拉家常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总体而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须把握好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通俗性原则。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无一例外地要求贯彻通俗性原则。具体化、形象化的效果就在于通俗,没有通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被广泛接受,就不可能真正走进群众生活,生活化和日常化都将变成一句空话。

第二,普及性原则。普及意味着要扩大覆盖面,不但要覆盖各种人群,而且要覆盖各种时机、场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长效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培育工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所有这些,都需要长期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之以恒的贯彻落实。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思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思想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力且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研究——以北京高校为例”[项目号:12JYB033]成果)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